近日,一位普通的农民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迅速火遍全网,引起万千网友持续的关注,一度成为新闻媒体“追逐”的对象。聚光灯照亮了他黝黑的面庞,这个笑起来满脸皱纹、敦厚朴实、在镜头前略显局促的农民大叔,就是我们的濮阳老乡刘诗利。
对于他的走红,让人不禁思考,是什么造就了他,让他短时间内拥有了这“泼天的流量”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刘诗利多年对读书的坚持。小时候父亲送给他书,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读书的种子,出于对知识对文化的热爱,他早年还曾担任乡村教师,哪怕后来因为生计四处奔波打工,也从未放弃读书。每到一个城市,他就会四处打听寻找当地的图书馆,规划下工之后的阅读路线,无论身处田间地头、钢筋水泥之间,还是在街头路边、桥梁涵洞之下,刘诗利的心中始终保有一片净土,那就是读书的信念。他的火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他对读书的执着,对知识的向往,对信念的坚守,让他在这一刻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读书,已经成为刘诗利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刻进了骨子里,融入了血脉中。
人要超越现实、时空的限制,让视野变得开阔,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读书有助于开阔眼界,增强本领,解决难题,取得进步,有助于在凡尘之外,建立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毛泽东同志早在学生时期,就“从早至晚,读书不休”,中国共产党人也是“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从无数历史上的读书佳话中可以清晰看到: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
像刘诗利这样热爱读书的人,濮阳还有很多很多。每次来到市图书馆,我们的目光都会被一个个认真伏案阅读的身影所吸引,如果遇到假期,图书馆甚至还会“一座难求”;晚上散步时路过市交通局的芳华书社,里面依然灯火通明,其中不乏学生、环卫工人、带着老花镜的大爷大妈、下班后的外卖骑手。周末的公园里、龙湖边,也有不少在树下读书乘凉的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各级领导对读书的重视、“书香濮阳”的建设、全民阅读的影响,已经让读书成为濮阳人的行动自觉。读书,已经嵌入了包括刘诗利在内的大多数濮阳人的灵魂,厚重了濮阳的精神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向书本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沉下心来,坚持读书,是让自己变得丰富而辽阔的便捷之路。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让读书变得越来越容易,各种书店、商场、书摊,网络上琳琅满目的电子书,一部手机、一台电脑,想看什么书都能便捷搜索。这是一个应该读书、适合读书、便于读书的时代,更是必须读书、主动读书、终生读书的时代。作为一名濮阳青年,我们当通过读书夯实基础、挺立脊梁,像刘诗利那样,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在读书中感受知识的传承、文化的涵养、精神的赓续,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不负青春、不负期待,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积蓄青春力量,筑梦美好未来。②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