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市打出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组合拳,通过降低贷款门槛、优化服务流程、完善体制机制等举措,推动创业担保贷款扩面增量。截至6月底,全市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02亿元,吸纳和带动就业8490人,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为创业就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靶向扶持重点群体,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在扶持对象方面,将创业担保贷款对象分为小微企业和个人两大类。针对小微企业,放宽贷款条件,规定从申请时间起往前1年内,新招用符合条件人员数量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人数1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到5%),与新招用员工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无严重违法违规信用记录即可申请;个人创业扶持范围进一步拓展,在国家政策明确的十类扶持对象的基础上,新增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等群体,实现政策普惠与全覆盖。
优化担保体系,降低融资门槛。我市多措并举,全面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机制。将有稳定收入的自然人、法定抵(质)押物纳入反担保范围,支持联保互保等多元担保方式,并全额免除房产抵押评估及证件办理费等费用;对非贴息贷款、小微企业贷款提供全额担保或部分担保,对自然人担保拓宽至全省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均可,对信誉良好、有实力的法定代表人或股东均可提供担保等。同时,对评估认定、符合信用贷款发放条件的创业者个人或小微企业申请的创业担保贷款免除反担保。
创新金融政策,激发市场活力。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出非贴息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以扩对象、提额度、降利率、优模式的创新组合,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贷款额度上,个人和小微企业的贴息贷款额度分别提高至30万元、400万元,非贴息贷款额度分别提高至50万元、500万元;在利率优惠方面,贴息贷款由市、县承担部分贴息,经办银行给予优惠执行;非贴息贷款由原按基准利率上浮2个百分点计息,降到基准利率计息。同时,创新推出“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创业园区(集聚区)+创业实体”等贷款模式,实现公司、合作社、园区、农户共赢发展。
此外,我市在线上通过全省首创的创贷“掌上办”信息系统实现“七零”高效服务,线下精简办理流程、压缩办理时限、重塑操作规程,构建了“只进一门、只到一窗、只跑一趟”服务模式,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工作体系,形成了“线上智能办、线下便捷办、基层精准办”的立体化服务网络。记者 白国华 通讯员 郭玉杰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