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大棚里菌香弥漫,电商直播间订单不断,“蘑菇点灯”主题乐园笑语盈盈……走进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这幅充满生机的乡村图景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如今,这个小村庄以产业为基、电商为翼、文旅为媒,走出了一条“三产融合、青来赋能”的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子,更借“青来计划”激发人才活力,成为濮阳市“家门口”就业创业专项行动的生动范例,让村民无须远行就能就地增收致富。
小蘑菇撑起大产业
菌棚铺就致富路
“以前种地一年挣不了一万块,现在承包大棚,年收入稳稳超过十万块,不仅脱了贫,还添了辆小轿车。”7月6日,村民闫彩玲抚摸着自家大棚里肥厚的黑皮鸡枞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的经历,正是赵家村“产业+就业”模式的真实写照。
赵家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穷村,村民被贫困困住脚步。2017年,清丰县启动“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这让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玉甫看到了希望。他带领村民从27座大棚起步,将赵家村一步步建成全国最大的黑皮鸡枞菌生产基地。通过“包棚创业、菌包托管、劳务承包、互助救济”四类带贫模式,全村275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如今,650座大棚年产值超9000万元,直接带动852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为延伸产业链,赵玉甫引进广东韶关新界农业,投资1亿元建设菌包厂,年节约成本500万元;建成3000平方米冷库和30座烘干房,通过菌菇深加工,每年增收3000万元。产业链的完善催生了菌包装袋、冷链运输、分拣包装等岗位,仅大地密码商贸公司就吸纳300名村民就业,每人月工资普遍超3000元。“菌包成本降低了,销路有保障,承包食用菌大棚比出门打工有前途,一年忙两季,收入七八万元不成问题。”村民赵文献感慨道。
电商架起“云端桥”
青年返乡当起“新农人”
“大家看,这鸡枞菌炖汤简直鲜掉眉毛!”7月8日,赵家村电商运营中心里,90后主播赵露露通过手机直播带货,屏幕上订单提示此起彼伏。这个曾在外打工的姑娘,如今成了村里的“带货红人”,月收入超万元。
2018年,赵家村创建“大地密码”电商平台,与京东、淘宝等60余家平台合作,日均发货6万单,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带动500余户脱贫户增收,辐射5个乡镇30个行政村。通过“电商+合作社+农户”模式,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品牌,赵家村的菌菇售价得以翻番,56户脱贫户年增收超150万元。电商产业链还催生了美工设计、视频剪辑、仓储管理等新兴岗位,吸引大批青年返乡就业。“以前觉得干农活儿没前途,现在做电商运营,工资不比城里白领低!”95后运营专员赵腾超说。
为培养“数字新农人”,赵家村联合培训机构开设电商培训班,教授直播带货、品牌运营等技能。2024年,参加技能培训的15名村民学会了菌菇浸制标本制作工艺,日薪可达150元。“年轻人回来了,乡村才有未来!”赵玉甫感慨道。
蘑菇IP激活“体验经济”
小村庄变身“网红打卡地”
节假日的赵家村格外热闹:“蘑菇点灯”主题乐园里,孩子们在“蘑幻探险区”观察菌丝生长,年轻人在特色街区品尝蘑菇精酿,游客在民俗街观看草编技艺……这个全国首个蘑菇主题农旅综合体,全网曝光量超2.1亿次,成了央视报道的乡村振兴“网红打卡地”。
“我们不只是卖蘑菇,更要卖文化、卖体验!”“蘑菇点灯”文旅项目负责人介绍,“一环一核七区”布局中,蘑菇故事汇、菌菇博物馆、研学基地等业态,实现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开街仅一个月,游客突破21万人次,直接收益300万元,提供500个就业岗位。废弃坑塘变身人工湖,老旧民房改造成民宿……村民赵大爷感叹:“村里变景区,我在门口摆摊卖凉皮,一天能赚200元!”
“青来计划”在这里结出硕果:115名青年返乡创业,带动就业7245人次,人均增收超万元;60余名00后大学生回乡卖起蘑菇玩偶、菌包等文创产品。“家乡有舞台,何必去远方?”一名返乡大学生的话,说出了许多年轻人选择返乡的原因。
“青来计划”促双向奔赴
青春力量助乡村蝶变
赵家村的蜕变,离不开“青来计划”的助推。
这个以“技能培训、创业孵化、就业保障”为核心的计划,精准破解乡村人才流失难题:通过开设菌菇种植、电商运营、文旅服务等实用课程,累计培训村民600余人次,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返乡青年提供免息贷款和场地支持,成功孵化6家小微企业,让其创业梦想在家乡生根发芽;与“大地密码”电商平台、“蘑菇点灯”文旅项目联动,开发多元化岗位,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离土不离乡”。
如今,赵家村53名党员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40%,他们既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又是乡村治理的生力军,用青春力量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从“晴天一身土”的贫困村,到“全国菌菇第一村”,赵家村以三产融合破解“空心化”难题,用“青来计划”激发人才活力,交出了“家门口”就业创业的精彩答卷。记者 白国华 通讯员 韩群涛 张亚伟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