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阳光洒满中原大地,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在中原油田地面工程抢维修中心文留维修工区的篮球场上,30余名身着工装的石油工人正随着音乐节奏起舞。他们的动作既不是传统的广播体操,也不是现代舞蹈,而是一套融合了甲骨文字形结构与健身动作的特色工间操。
“垂腕如松,足下生风,这个‘舞’字要跳出甲骨文的神韵!”文艺骨干张彦一边示范动作,一边指导大家。随着她的带动,队列中逐渐展现出一个个象形文字的姿态:“射”字像张弓搭箭,“父”字挺拔伟岸,“心”字似柔情流转……19个从殷商甲骨文中精选出的文字,在大家的肢体语言中焕发新生。
这别开生面的一幕,源自一场传统文化与员工健康的美丽邂逅。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和非遗文化传承号召,落实油田关于员工健康管理的相关部署,该中心创新推出了“文化基因唤醒计划”。他们将甲骨文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健身方式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健康”工间操。
“以前觉得做操很枯燥,现在每天都很期待。”工区培训管理员程海霞笑着说,“用身体‘写’甲骨文,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学到了很多历史文化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这项创新不仅丰富了员工的工间生活,也提升了职工的身体素质,构建起“工作健康两相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工区党支部书记李翔翔表示:“当石油工人用自己的身体去‘临摹’先祖刻痕时,甲骨文就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冰冷符号。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既有文化内涵又能激发员工参与热情的健身方式,这套非遗工间操正好满足了这两个需求。”
微风吹过,油渍斑驳的工装上仿佛跃动着古老文明的脉搏。在这片朴素的工地上,一场跨越三千年的对话正在悄然上演:青铜时代的智慧与新时代工人的力量交织共鸣,在汗水与律动中绘就了一幅古老文明与现代健康的美好画卷。
这场看似寻常的工间活动,不仅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也让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涨”了起来。文化的传承不只在书本里、展馆中,也可以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工作里,更可以在每一个热爱生活的瞬间延续。本报记者 史式灿 通讯员 杨敏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