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聚焦“四高四争先”|戏剧缘何热龙都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5-20 07:02:12   

5月9日,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新时代文化广场出现了让人震撼的一幕:绵绵阴雨挡不住人们看戏的热情,数千人撑着雨伞在此观看河南省豫剧三团和濮阳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演员们带来的戏曲演出。《五世请缨》《三哭殿》《穆桂英挂帅》《三娘教子》《包青天》《穆桂英下山》《风雨情缘》等经典剧目,让现场观众如痴如醉,演出结束后,不少人围着演员们久久不愿离去。

如此万人赶戏的场景,近年来普遍出现在我市的城市乡村。只要有唱戏的地方,就有群众人山人海地聚集在一起看戏的场景。戏剧,这项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精神文化生活极度丰富的今天,缘何会在我市呈现出大热趋势?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戏曲热”燃爆濮阳城市乡村

进入5月以来,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每天都很忙碌。5月1日至10日,该中心组织了大大小小23场戏曲演出,线上线下累计吸引100余万人次观赏浏览。

该中心主任罗志金介绍,5月1日至5日,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在濮阳龙湖畔的“龙湖卫风市集”先后演出6场,吸引过往市民纷纷驻足,喝彩声、掌声此起彼伏,国潮韵味在戏曲声中愈发浓郁。“五一”期间,龙都剧院也是天天爆满。除了5月1日和2日河南省豫剧团在濮阳进行汇报演出外,5月3日至5日,都有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们在这里免费演出,可容纳400人的剧院每天座无虚席。来看戏的观众涵盖各个年龄段,既有六七十岁的老人,还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及十来岁的青少年,总体以中老年人居多。

戏剧在城市受欢迎,在乡下同样受青睐。5月6日至7日,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在清丰县纸房乡纸房街先后开展了5场“舞台艺术送基层”活动。每场演出,台下都是人山人海。有的骑着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拖家带口跑十几二十几公里来看戏。台上演员全情投入,台下观众热情高涨,二者不时互动,喝彩叫好声不断。当然,5月8日至10日在西辛庄村演出时,同样火爆的场景再次出现,即便是碰到突如其来的风雨,也丝毫未能浇灭戏迷们的热情,观众们纷纷撑起雨伞观看。“好不容易碰到这样的机会,乡亲们谁都不愿意走,大家以实际行动证明,好的艺术永远受待见。”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说。

罗志金介绍,2023年以来,戏曲在城市乡村明显火了。每次下乡演出,看戏的观众都是人山人海。那么多观众支持,演员们演起来也是特别带劲。去年开始,龙都剧院落成后,每有演出剧场总是场场爆满。“这两年,戏剧越来越受欢迎!”罗志金总结说。

如果说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是官方艺术团队的话,我市还活跃着大大小小数百支民间戏剧团队,他们平时在乡下各种集会、红白事中演出,有的则在城市公共场所义演,均受到欢迎。以清丰县戏迷协会为例,该协会是一个由全县群众戏迷自发形成的社会团体,成员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数百人。每年麦收前后,该协会每周五在县城义务演出,十里八乡的乡亲都来观看,很多戏迷想登台演唱一曲,机会都很难得到。

多种因素促成戏剧的火爆

看戏,曾是很多人年轻时的回忆。十几年二十几年前,由于电视、电脑等的普及,戏曲一度被冷落,很多官办的戏剧团体都被迫撤销。为什么近两年来戏剧突然在我市火爆起来了呢?针对此问题,记者连日来在我市部分戏剧团体、演员、戏迷中走访,大致可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因。

濮阳有着较好的戏剧基础。戏剧在濮阳有着厚重的群众基础,目前全市现存剧种21个,目连戏、大平调、大弦戏、四平调、罗卷戏、柳子戏6个稀有剧种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二夹弦、落腔、四股弦、枣梆、坠剧、五腔调等9个剧种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稍微上点年龄的人,可以说都是看着戏长大的,现在随便哼起来都能哼几段。这决定了不少剧目濮阳观众都能听懂戏、看懂戏,欣赏得了戏。

全市上下对戏剧艺术的重视。以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为例,该中心在本世纪初一度较为困难,后来市委、市政府为其解决了下乡演出工具。2024年,市委、市政府盘活闲置八年的老杂技厅,改造为龙都剧院,演员们有了固定的演出舞台。此外,我市大力开展送戏下乡工作,使戏剧和群众的距离拉得很近。我市还在一些景区开设了戏剧舞台,比如在龙湖开辟的“艺术点亮城市”空间,就使戏剧得以更好地走进市民群众中。此外,板桥古镇、濮水小镇等,也都设置有戏迷大舞台。

好剧目不断促成了“好戏连台”。我市高度重视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工作,戏剧传承保护取得了长足发展。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实施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的通知》,我市大弦戏《探桥》、罗卷戏《李存孝过江》、豫剧大高调《跑汴京》、四平调《三击掌》等四种传统剧种入选。此外,《吴隐之》《清吏郑板桥》《布衣巡抚——魏允贞》《大清诤臣窦光鼐》《石磨的婚事》《张清丰》《能人百不成》《连心桥》《人往高处走》《月到中秋别样圆》《村官李天成》《尘封的军功章》……一个个好剧目,一台台好戏,使得我市戏剧能始终紧跟时代,紧跟群众需求,从而成为戏曲热的重要原因。

传统戏曲迸发时代新活力

时间回到2024年12月。北京市梅兰芳大剧院,我市精心创排的大型新编历史剧《吴隐之》精彩亮相,为北京观众特别是戏曲爱好者带来一场文化盛宴,受到北京观众热烈欢迎。《吴隐之》是以一代廉吏吴隐之为原型创作而成的现代戏剧,对新时代廉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紧扣时代脉搏,围绕时代特色进行创作,才会焕发出时代活力,古老的艺术才会得以更好地传承。近年来,在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以传承中华优秀戏剧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以传统豫剧创新发展为方向,创作了一批具有较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大型现代豫剧,为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作出突出贡献,是我省地市级文艺院团中的佼佼者。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积极组织戏曲下乡、下基层等各类活动,每年开展公益演出200余场,观众40余万人次,将戏曲盛宴送到群众家门口,增强了基层群众的获得感。

除了内容上的创新,在市委宣传部的引导下,我市一些剧团在表现形式、传承途径上也在进行创新,通过拥抱互联网,开辟了传承保护的新天地。“说唱濮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市委宣传部牵头,协同濮阳县委宣传部积极组织民间戏曲工作者,开通抖音“说唱濮阳”网络直播间,通过“直播+展示”“直播+名角”“直播+创新”“直播+示范”“直播+互动”等方式,聚焦豫剧、大平调、曲艺等本地传统戏曲,开辟了艺术传承与服务新天地。“说唱濮阳”团队目前共有10人,多人获得国家、省级戏曲奖项,编排各类文艺节目100余个,其中15个节目获市级以上大奖,16个节目登上中央电视台,48个作品登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平台,该团队多次代表河南省、濮阳市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同时,创作的河南坠子《溜》《说唱濮阳》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录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当然,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无论是官方剧团还是民间团体,我市戏剧近年来在越来越走俏的同时,也面临演员年龄偏大、缺乏新鲜血液补充等多个问题。若想让戏剧这项艺术瑰宝得以长久的传承,这些问题也需要尽快解决。

“锚定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宣传党的方针,弘扬民族文化,打造艺术精品,服务人民群众。”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青年演员郭辉说,老百姓喜欢的,才是最好的,戏剧热让他更有演出的动力,今后将继续努力,和同事们一起,为群众演更多更好的戏,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戏剧的传承和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报记者 袁冰洁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