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初夏,暖风轻拂乡野。
5月6日,在濮阳县柳屯镇大没岸村,记者看到,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贯穿村庄,街道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海棠与红叶石楠交错成画。稀疏的篱笆里,黄瓜藤蔓相互缠绕、枝繁叶茂,辣椒苗舒展柔嫩叶片,处处绿意盎然。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污水直排、白色垃圾满天飞、杂物随意堆放的“脏乱村”?
三年前,柳屯镇榆林头村、兴张村、北李庄村、东陈村等许多村庄都面临像大没岸村一样的烦恼:村民生活富裕了,但人居环境却成了闹心事儿。
为扭转困局,柳屯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党建引领,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通过加强牵头统筹、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推进任务落实,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也让这个经济强镇实现了美丽蝶变。
“四步工作法”打造新天地
大没岸村74岁村民张俊环回忆说:“以前俺村冬天下雪半月不见干路,夏天污水横流臭不可闻,不少村民都到县城或市里买房,村里都快留不住人了。”
该村党支部书记刘传献敏锐地意识到,改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必修课,这是为子孙后代造福。面对排水难、街道窄、污水横流等困局,一场以党建为引领的环境整治行动悄然开启。村“两委”班子统一思想,以“街道改造提升”为突破口,誓要打破“环境困局”。
面对街道落差大、排水难、群众不愿配合等难题,刘传献带领团队逐户走访,以“四步工作法”破题:一是谋划好,结合村庄地形绘制改造蓝图;二是宣传好,印发告知书,召开村民议事会;三是实施好,科学施工破解难题;四是管理好,建立环境维护长效机制。
“四步工作法”得到了柳屯镇党委、镇政府全力支持,并在全镇推广,一场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由此打响。
全员捐款汇聚“民心工程”
“改造资金从哪里来?”面对这一关键问题,柳屯镇各村给出“群众自治”答案。各村“两委”将改造方案制成公开信,通过微信群、大喇叭广泛宣传,村民集资倡议书发出后,全镇32个村庄共募捐资金532万元。榆林头村村民刘少华说:“改造后街道变美了,大家走路都带风!”正是这种“共谋共建”的治理模式,让民心工程真正凝聚了民心。
科学施工啃下“硬骨头”
施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村“两委”科学施工逐一破解:清除杂草、铺设路边石、因地制宜绿化、缆线入地整治、户厕改造……榆林头村、兴张村、北李庄村、东陈村等16个村庄全部进行高标准规划,80%以上村民住进了二至三层联排别墅,村庄设施、绿化完善,村民居住环境好,幸福感不断提升。
“改造前,村民都说铺设路边石多此一举,改造后都夸整齐美观!”吉洼村党支部书记郭海江笑着说。如今,各村地下管网畅通,空中“蜘蛛网”消失,全镇1.2万户厕所全部高标准改造,下水道、绿化等基础设施完善,村内景观颜值倍增,村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网格管理让群众当“护花使者”
“三分建,七分管”。为避免环境整治“一阵风”,各行政村创新“党建+网格+自治”管理模式:将村庄划分成多个网格,村“两委”成员包片负责,村民认领房前屋后“责任田”,自主种植花草蔬菜;村“两委”定期评比,对优秀家庭发放洗衣液进行奖励,对卫生不达标者通过大喇叭点名批评。
如今,漫步柳屯镇各个村庄,水泥路洁净如新,绿化带繁花似锦,村民自发维护环境的意识日益增强。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柳屯镇42个行政村因村制宜,各村都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样本。如今的柳屯镇已成为濮阳县人居环境整治的标杆,绘就了新时代和美乡村的生动图景。本报记者 张岚岚 通讯员 程正锋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