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民情图”织密党群纽带,三级互助网络凝聚德善乡风,“10分钟便民服务圈”圈住百姓需求……近年来,南乐县以民生需求为靶心,创新推出党建引领、互助帮扶、便民服务等基层治理“组合拳”,让群众幸福感在家门口“落地生根”。
党建“绣花针”穿起民情千条线
走进城关镇西街关村便民服务大厅,墙上色彩斑斓的“民情图”引人注目。以不同的颜色做分割,将党员和村民划分为205个网格,由党员担任网格员,按照就近就便、逐户包联原则,对口联系20至30户群众,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入户走访,记录好“民情日记”。党员带头,全面履行好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建+民情图”模式。
南乐县统筹整合辖区内的党建、民政、政法、应急、信访等各类行政资源,按照“一网统管、全域覆盖”的原则,推行“党建+网格”机制,在全县范围内规划县、乡、村三级治理网络,县、乡设置网格办,村、社区设置网格长、网格员、楼栋长,制订《网格办工作职责》《网格员选任标准》等管理制度,聚焦基层最小单元,广泛延伸治理触角,规范网格运行,提高治理精度和服务效能,充分实现问题在网格发现、矛盾在网格化解、服务在网格开展,形成以“多网合一”为抓手、各项事务“一网打尽”的基层治理格局。
互助合作社“小支点”撬动乡风大文明
“以往群众遇到困难仅能依靠政府救助金,受助门槛高,覆盖范围小,现在我们镇将政府救助和慈善资助相结合,探索出了村级德善互助合作社模式,一家有难大家帮,普惠更多困难群众,邻里互助也让大家有了更多安全感。”南乐县近德固镇德善互助合作社理事会成员这样介绍。
为深化解忧扶弱济困实效,共筑文明和谐乡风,南乐县以近德固镇为试点,建立镇、村、户三级互助网络,指导全镇20个行政村成立德善互助合作社,广泛动员村民入社,制订《德善互助合作社规范运行实施方案》《德善互助合作社章程》,由村党支部提名成立理事会,依规依章负责合作社运行和救助工作。
合作社救助对象以因病、因学、因灾、因突发意外事故等造成重大损失且生活困难的入社群众为主,由本人向理事会提出申请并提交医疗花费、入学费用、受灾情况等佐证资料,理事会每月6日召开例会受理评议,经由村务公开栏公示,无异议后发放救助款项。为解决资金问题,近德固镇依托乡镇财政一次性补贴、村集体收入划拨、乡贤捐赠等形式,拓展多元筹资渠道,增强村级自身造血功能,累计已筹措资金230万元。
以村民互助引领“德善乡风”,通过增加村民间的情感联结,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激发村民自治活力,有效补充基层治理力量,提升服务群众能力,以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德善互助合作社成立以来,入社群众达3.05万人,占该镇常住人口的90%,累计发放救助金45.98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92户。
“10分钟便民服务圈”绘就民生幸福卷
谷金楼镇按照区域连片发展的思路整合政务资源,根据“地域相邻、产业相近、民心相向”的原则,每6至8个行政村划定为一个融合治理区,将全镇划分为东南、东北和西北3个融合治理区,建设便民惠民服务中心,承接乡镇下沉30 项高频服务事项,涵盖人社、民政、残联、营商管理、人口生育服务、农业农村等领域,配备了专(兼)职代办员,为群众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帮办代办服务,推行“码上办”智慧平台,实现“一户一码,一码统管”,着力打造“10分钟便民服务圈”。
“卫生室、老年食堂、儿童游乐室、快递室……现在家门口就有这么丰富、方便的服务,以后有什么事不用去镇上,在这儿什么都能解决。”来谷金楼镇融合治理区服务中心取快递的老人感慨道。
谷金楼镇融合治理区服务中心聚焦“一老一小”,设立长者食堂和童伴之家,打造老少皆宜的生活场景。以普惠型食堂为平台,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就餐补助和日间照料,自今年3月以来就餐老人达1200人次;为儿童提供阅读、游戏、手工、自习室等共享空间,打造乡村儿童成长成才的基层阵地;同时,依托“周末志愿红”服务品牌,链接全县158支志愿者服务队,精准对接村民日常需求,常态化开展健康义诊、文艺演出、公益义剪等志愿活动,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助力。
从“民情图”到“互助网”,从“跑断腿”到“家门口”,南乐县以治理创新答好民生考卷,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记者 李世秀 通讯员 王国平 周钰良 刘广凡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