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以文化基因激活全域旅游
——濮阳市2025年“五一”假期以文促旅掠影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5-12 06:30:52   

当春意浸染龙都大地,正是文化与旅游交汇的绝佳时机。2025年“五一”假期,我市围绕“春满龙都 畅游八景”,广泛开展230余项文化文艺活动,覆盖惠民演出、展览展示、非遗体验、比赛培训、互动体验等,重点打造9大精品文化活动,全方位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以文化为笔,绘就以文促旅的绚丽图景,成功实现“文化流量”向“经济增量”的跃升。

“五一”假期,接待游客389.21万人次、文旅消费11.35亿元的亮眼数据背后,是濮阳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创新实践之路。

坚持文化为核,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场

如果说景区是文旅融合的舞台,文化便是这场大戏的灵魂。我市立足本地文化根基,深挖龙都历史底蕴,让文化资源“活起来”、旅游场景“潮起来”,形成了“一景一IP、一步一故事”的沉浸式体验链。

戏剧铸魂:惠民艺术点亮城市剧场。“中原文化大舞台”以龙都剧院为阵地,上演话剧《孔子》《中外话剧名剧欣赏》4场次,10元一张的惠民票价吸引观众超1000人次,也让剧场成为文旅消费新入口。“逢节就看戏”,省曲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排红色剧目《信仰》连续上演2场,让观众重温红色记忆,感悟信仰力量。“戏曲韵 劳动美”“五一”戏曲嘉年华3天累计吸引群众1200余人次观看,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即兴互动表演,让传统艺术在实景中“活态传承”。

杂技+科技:非遗技艺的升维表达。濮阳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依托“科技+艺术”实现跨界融合,杂技剧目《水秀》以水幕投影重构龙文化叙事,《AI幻秀》用全息技术让魔术与传统马术穿越时空,单日最高吸引8万名群众观看。这种“非遗现代表达”模式,不仅让高空钢丝上的技艺落地为群众生活秀场,而且带动周边零售、餐饮服务业增长,形成“一场演出激活一片商圈”的辐射效应。

古风新韵:卫风市集唤醒文化基因。当夜幕笼罩龙湖,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论语广场至建业广场的滨水长廊便化作流动的“古风画卷”:身着古典服饰的摊主以古礼迎客,非遗表演精彩纷呈,“汉服体验·提灯夜行”人头攒动,无人机光影秀在夜空勾勒“你好 濮阳”的城市形象,泛舟夜游的游客在光影中感受文化的力量。5天约30万人次的客流,带动销售额达200万元,也让龙湖景区跻身全市夜间经济热度榜前三。

古乐传情:黄河之声叩击文化心弦。市开德中学报告厅化身卫风古乐殿堂,“黄河之声”系列音乐会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校园生活。古琴、古筝与笙箫合奏的《诗经·卫风》经典曲目,为300余名师生和市民带来视听盛宴。在场学生纷纷感慨:“以前觉得古乐就是课本里的知识,现在一弹一唱,才发现它是能摸得着的历史!”活动以创新形式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让文化自信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艺术下沉:群众舞台绽放烟火气。文化惠民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全民共创的狂欢。“有才你就来”文艺进社区活动将20场演出送到群众家门口,优美的舞蹈、嘹亮的红歌、精彩的戏曲选段,观众不出家门就能欣赏一场场视听文化大餐;“龙都百姓秀”舞台更涌现出许多民间“网红”……近在咫尺的演出使群众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进一步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其文化幸福感、获得感,也让文化艺术在互动中升温。

坚持机制护航,织密文旅服务保障网

文旅盛宴的背后,是全市一盘棋的系统工程。濮阳市构建“策划、执行、监管”全链条机制,优化文化展演形式,激活“文化味+烟火气+新时尚”的耦合效应,将文化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顶层设计:统筹调度下好“先手棋”。早在节前两个月,市委、市政府便组织筹备“春满龙都 畅游八景”旅游季暨濮阳市2025年“五一”期间重点文艺文化活动,建立“1+6+N”工作矩阵,文旅、公安、交通、应急等22个部门全域联动。通过召开专题协调会、调度会,将九大活动细化为一项项任务清单,实现定人、定时、定责网格化管理。

安全筑基:多方联动筑牢“防护墙”。为确保“五一”文化活动既热闹非凡,更安全有序,文旅部门实时监测景区人流量,当水秀杂技产业园瞬时人流突破承载量时,立即实行限流分流,及时疏导客流至龙湖市集;公安部门开启“护游”模式,启动交警执法站5个,设置临时执勤点40个,全域覆盖的治安防控网络,人潮涌动中的一抹抹藏蓝,让游客感叹“安全感就在身边”。

宣传造势:立体传播点燃“期待值”。从“线上引爆”到“线下引流”,打出宣传组合拳:“中原文化大舞台”话剧展演提前开启线上预售,龙湖无人机光影秀全网预热视频播放量破10万,水秀直播间2亿人次在线观看,累计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流量预埋”策略,让文化吸引力提前转化为旅游预约量。

坚持长效转化,培育文旅融合新生态

文旅融合不能只是节庆期间的昙花一现,为此,濮阳正将“五一经验”转化为常态化运营模式,构建“文化赋能——消费反哺——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文化基因植入景区升级。“濮阳八景”赋能提升“邀您打榜”系列文旅活动开始后,全市各景区纷纷申请“出战”:戚城文物景区推出“孔子居卫”主题宣传,讲述孔子在濮阳的故事,进一步提升濮阳历史文化底蕴;市博物馆举办中原·百姓生活变迁摄影展、木版画艺术展和器以藏礼——识读博物馆里的生僻字等3个特色展览,彰显文化特色;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通过全息影像,再现古老杂技图谱中的历史场景,让非遗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文化不再停留于展板解说,而是化作可感知、可消费的深度体验。

产业联动释放乘数效应。濮阳以文旅为纽带,推动“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清丰县开辟农文旅融合新路径,举办“蘑菇味·清丰鲜美食节”,推出“蘑菇”造型的民宿,开启产旅融合兴业游;在戚城公园,游客亲手参与麦秆画、面塑和古琴制作,带动手作体验与文创衍生品热销;范县毛楼生态旅游区陶模艺术馆举办非遗文创展销会……这种“文化+”跨界融合的模式,让消费链条越拉越长。

品牌效应激活城市魅力。节后数据显示,濮阳文旅品牌搜索量持续走高,市民游客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自发形成传播节点,“高空走钢丝”“卫风市集”“无人机光影秀”“戏剧展演”等场景经社交媒体传播后持续发酵,形成话题流量。这种“文化赋值——体验转化——口碑裂变”的品牌生长逻辑,正推动濮阳城市形象从地域性认知向全国性品牌跃升。

坚持以文铸魂,开启全域文旅新篇章

从剧场到市集,从社区到乡村,“五一”期间濮阳以文化基因激活全域旅游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文化不是经济发展的点缀,而是驱动转型升级的核心动能。当杂技演员的高空翻腾化作消费数据的跃升,当卫风古乐的音符谱就夜经济的华章,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文化为笔,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濮阳范式”。未来,濮阳将继续深挖“龙文化”“杂技之乡”等超级IP,打造全域沉浸式文旅体验区,让文化软实力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记者 宋仁志 通讯员 孙静静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