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已过,我市355.14万亩小麦正处于灌浆期,这也是籽粒形成与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为有效防范和控制小麦穗期病虫害的滋生,降低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连日来,我市农业农村部门抢抓农时,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开展科学安全用药指导及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为夏粮稳产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5月7日,市农业农村局植保站高级农艺师柴宏飞和两名同事走进南乐县杨村乡后吉楼村的一片麦地里,该县富万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谷军民正在观察小麦长势。“我承包了1100亩地,开春以来,已经浇过两次水,打过两次药,现在病虫很少。”谷军民见市里的农技专家过来,主动介绍起麦田管理情况。
柴宏飞一边听,一边俯下身看了看小麦苗情和土壤墒情。“要抓好小麦穗期病虫害防控最后一道关!”柴宏飞叮嘱道,“我市小麦大部分水浇条件较好,利于渡过干旱关。不过,小麦灌浆期是病虫害高发期,这块地虽然当前病虫害不重,但仍要防范灌浆期的穗蚜、白粉病、叶锈病等病虫害。后期干热风发生风险高,易导致植株早衰、灌浆期缩短。我们要科学组配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种类和用量,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促灌浆、增粒重、提单产。”
在柴宏飞说话间,旁边地里的两个种植户也凑了过来,就如何科学用药向柴宏飞请教。柴宏飞结合高风险病虫害防治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他说,针对白粉病、叶锈病,可选用苯甲·嘧菌酯、唑醚·氟环唑、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对于穗蚜达标地块,要加入高效氯氟氰菊酯、呋虫胺、噻虫嗪等杀虫剂;植物早衰田块,可结合病虫害防治加入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以及噻苯隆、免疫激活蛋白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免疫诱抗剂,补充营养成分,增强抵御高温胁迫能力。针对干热风,应根据气象预警信息,在小麦扬花后15天内进行小水灌溉,或喷施磷酸二氢钾、含黄腐酸盐的叶面肥和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另外,要注意科学选药配药,交替轮换用药,安全规范施药。
听了详细的指导后,谷军民频频点头。“现在我们心里有底了,接下来,我们合作社将密切关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就及时采取措施,争取今年取得大丰收!”谷军民信心满满地说。记者 樊欣欣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