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实施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46个,推动雷佰瑞HTDA国产化等多项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政策支持、资源整合”的科创生态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去年以来,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扎实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引领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技术“盆景”转化为产业“风景”,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创新突围的特色路径。
政府主导——
构建科技创新“强磁场”
走进经开区管委会,一张“科技创新作战图”格外醒目: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化学品等主导产业的112个科技攻关项目被逐一标注进度,每个项目背后对应着“一名分包领导、一名首席服务员、一个责任单位、一套服务专班、一本节点台账”。这正是经开区创新实施的“六个一”推进机制,通过“台账式管理、节点化推进”,仅去年就破解土地征迁出让、蒸汽供应、高端人才引进等瓶颈问题34项,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跑出“加速度”。
“科技创新不是企业的‘独角戏’,政府要当好‘导演’和‘服务员’。”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李志华介绍,经开区将科创工作纳入全区重点攻坚任务,建立“月调度、季观摩”制度,去年争取上级专项资金4450万元,为创新主体吃下了“定心丸”。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融资难题,经开区创新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组合政策,撬动专利质押金额达9.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2.05%,让“知产”真正变为“资产”。
资源汇聚——
打造创新要素“聚变炉”
今年3月初,在宏业高科中试基地,技术人员对生物基四氢呋喃生产设备进行产业化调试。这个由企业自主建设的省级中试平台,已对外提供32项技术服务,带动技术交易收入1.5亿元。像这样的市级以上科创平台,经开区已建成128个,形成了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矩阵。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化学反应”在这里持续释放能量。联众兴业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攻关的“挂式四氢双环戊二烯”项目,不仅填补国内航空航天高能燃料空白,而且带动投资20亿元的MMA项目落地;上海化工研究院的“环管连续法”工艺在沃森超高实现产业化,建成亚洲最大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生产基地。经开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开区不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上海化工研究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完善“产学研用”融合机制,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生产一批国际国内领先产品,让更多科研成果在经开区就地转化。
创新主体的梯度培育体系同样成效显著。经开区实施科技创新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推动联众兴业等3家企业跃升为省“瞪羚”企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增至46家、150家。在龙都智慧岛,200亿元氢能产业基金与30亿元新兴产业基金双轮驱动,14个共享平台、5家检验检测机构构建起“孵化—加速—产业化”生态闭环,创新种子在这里获得全周期滋养。
链式转化——
锻造产业升级“新引擎”
站在沃森超高新材料产业园的观景平台,银白色的生产装置纵横交错,这里每年产出4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60%。“从实验室技术到亚洲最大生产基地,我们仅用367天。”企业负责人感慨,经开区提供的“标准地+承诺制”审批、产业链专项扶持等政策,让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大幅缩短。
这样的“经开速度”源于对产业规律的深刻把握。经开区围绕高端聚烯烃、电子化学品、绿色助剂等9大产业链实施“一区多园”战略,中原大化利用异丁烯酸甲酯技术延伸出MMA新材料产业链,裂解碳九制新材料技术催生奥博特环保新材料产业园,生物质乙二醇等30亿元级项目接续落地……2024年实施的31个重点项目中,科技成果转化类占比超七成,133.3亿元投资额中近半数投向产业链关键环节。
招商方式的创新更显科技含量。经开区变“政策招商”为“技术招商”,依托自主创新成果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大连化物所生物质转化技术引来30亿元投资,上海斯瑞5.2亿元高分子材料项目看中本地技术配套能力。“我们正从‘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转向‘提着篮子去选菜’。”招商部门负责人表示,2024年新引进项目中,技术驱动型占比达65%,科技成果转化与招商引资形成良性循环。
创新潮涌,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2024年经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为2.3%,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52亿元,同比增长25.71%,再创历史新高。“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孙永军表示,经开区以“四高四争先”战略为引领,聚焦打造全国重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创新高地,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集群”创新链条,力争到2025年培育多个超百亿级产业集群,让更多“濮阳创新”挺起“河南智造”的脊梁。记者 侯科建 通讯员 刘涛 王小飞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