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我市近日出台规范涉企执法“十项举措”,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执法新机制,助力企业轻装前行。其中一项举措就是设立“企业宁静日”,其间除突发事件应对、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生态环境检查等特殊情况外,不得开展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行政检查和考核活动。(详见昨日《濮阳日报》1版报道)
这让人禁不住为此点赞:无事不扰就是好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都在想方设法优化营商环境,千方百计为企业开展服务。在此情况下,当“官老爷”吃拿卡要的少了,当“服务员”主动服务的多了;企业“跑断腿”办不成事的少了,“秒办”“日结”多了;政务窗口“冷脸”少了,“笑脸”多了。但与此同时,另一种让企业头疼和反感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扰企。不少部门打着各种旗号,频繁进企业调研、检查、调查、走访。大家在“关心”“关爱”企业时都不甘落后,你去调研我就去调查,你去明察我就去暗访,你开发个小程序让企业入驻,我就建立个网站给企业做宣传。但这些活动,往往要求企业填表格、交资料、传证明等,弄得企业苦不堪言。
2024年4月,一条新闻曾引起舆论哗然。安徽芜湖一企业网上反映“一年内被执法检查超200次”。网友不禁要问:这么多的检查,企业哪还有工夫搞经营?
政府部门频繁而泛滥的“柔情”,让企业疲于应付、极其反感。但因为受其管理,又不敢拒绝。尤其是一些大企业、龙头企业、明星企业,一年之中更是时常忙于接待。有些企业因为怕打扰,宁愿默默无闻也不愿当典型出名。有些企业在不堪其扰的情况下,索性选择逃离。
好的营商环境,重点不在于派多少政府人员长期进驻企业“帮扶”,也不是频繁组织人员去企业开展检查,而是真正把企业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法治环境营造好、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好,让企业在依法依规经营的前提下,办事更方便且不受任何外力打扰。试想,如果一个地方治安环境好,政务服务一流,企业所需各种业务都能在制度范围内顺利办好,还需要政务人员专门进驻企业去协调各类困难吗?相反,若不注重法治等基础环境建设,错误地把“管得多”“管得宽”视作“勤政”“关爱”,那不仅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而且还会让企业因被频繁打扰而敬而远之。
有人曾问大疆创始人汪滔:“在初创期深圳为大疆做了什么?”汪滔回答:“什么也没做,但这就是最大的帮助。”汪滔所说的“什么也没做”,并非说深圳对企业的成长无所作为,而是说深圳在把基础环境做好后,轻易不打扰企业、不折腾企业。
当然,不打扰、不折腾企业,并非否定所有的检查、走访、观摩,该监管、服务到位的,坚决不能缺位。只是,有关部门在开展各类检查时,最好能加强协调,通过市县联动、部门联动,有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而非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当我们把基础环境做好了,就会如深圳那样“什么也没做也能对企业带来最大帮助”。
再次为濮阳市首设“企业宁静日”叫好。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