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解码示范区的“磁吸效应”
——一个城市新区成为教育新标杆的实践观察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4-09 07:01:11   

在豫北大地,一个成立仅十余年的城市新区,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写着区域教育版图。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从2015年仅215名学生、不足100名教师的规模起步,至2025年已形成1.6万名在校生、近2000名教师的庞大教育体系。这片曾经的农田上,如今矗立着12所高标准规划的中小学,教育投入累计突破18亿元。“到示范区上学”成为周边市民的优先选择,其背后的发展逻辑,正是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育驱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鲜活样本。

教育资源的“触手可及”

示范区的教育吸引力,首先源于“15分钟就学圈”的精准设计。按照“小学服务半径500米、中学服务半径1000米”的国家优质均衡标准,30.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12所学校网格化分布,实现区域均匀全覆盖。采取“城市生长与学校建设同步”的模式,在2021年至2022年间,东湖小学、七星实验学校等6所新校“当年开工、当年投用”,创下教育基建的“示范区速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示范区“四中心一高地”的战略定位。通过总部金融、科教中心等产业布局,形成“以产聚人、以教留人”的逻辑闭环:高端人才因优质教育资源落户,教育品牌又反哺区域价值提升。数据显示,示范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达12%,其中教育配套贡献度超60%。

从“最美建筑”到“生长型校园”

走进七星实验学校,智能化教学云平台、数字化录播系统与创客空间构成“未来教室”;绿城小学的立体绿化带与生态雨水花园,将自然教育融入校园肌理。示范区积极践行“高标准即节约”理念,所有校舍均采用国内一级资质设计,单体投资超1亿元,呈现了“一校一景”的建筑美学。

这种硬件优势更延伸至教育生态构建。依托1830万立方米的龙湖水资源,开发生态实践课程;利用龙山考古遗址,打造“中华第一龙”文化研学基地。在第七届濮阳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示范区学生包揽70%的奖项,印证了环境育人的深层价值实现。

破解“高原之上再攀峰”的难题

师资建设上,示范区打出“引育结合”的组合拳:

—— 跨体制融合:整建制接收中原油田132名教师,实现油田教育与地方体系优势互补;

——人才孵化:建立中原名师工作室,运用“6+3”工作法培养339名骨干教师,形成省、市、区三级人才梯队;

——政策留人:出台教师住房保障、生活补助等倾斜政策,使师范类硕士入职占比逐年提升。

教学改革则凸显“五育融合”的前瞻性,濮阳市开德小学坚守“开笔立德,礼润人生”的教育初心,秉承“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好”的新生态教育理念,打造“立己达人,互融共生”的团队文化,致力于培养爱祖国、善学习、会生活、能担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既保底色又显特色”的探索,使濮阳市开德小学成为河南省第三批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特色校之一。

教育优先的“示范区方案”

财政投入机制创新是关键突破口。示范区采取“政府投资+平台代建+政企合作”模式,将20%的财政收入定向投入教育,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学校建设。

政策设计上更体现系统思维:

——空间预留:在城市控规中锁定教育用地,避免“挤占式开发”;

——动态调整:每新增5000人口即启动新校规划;

——协同治理:成立由党工委书记牵头的教育专班,实现跨部门资源整合。

从“单一功能”到“发展范式”

示范区的实践,验证了教育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乘数效应:

人口结构优化:高知家庭占比从18%提升至41%,带动区域消费升级;

产业联动发展:阿尔卡迪亚酒店、滨河商业街等项目因教育配套加速落地;

城市品牌增值:“示范区教育”IP使周边地价年均增幅达8%,超越全市平均水平。

这种“把最优资源给教育”的决策魄力,不仅成就了教育高地,更塑造了“人—城—产”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范式。

示范区的教育突围,绝非简单的资源堆砌。其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将教育从公共服务升维为城市发展战略支点。当别处仍在争论“经济与教育孰先孰后”时,这里用十年实践给出答案:真正的教育高地,必定是人才向往之地、产业勃兴之地、城市生长之地。这种发展逻辑,为中国三、四线城市突破资源困局提供了极具启示意义的“示范区样本”。记者 侯科建 通讯员 丁兵团

【采访手记】

示范区教育格局历经十年蜕变,从零星校区到形成覆盖幼、小、初、高的完整体系,绘就历史与未来交相辉映的生动图景。这片土地用10年的发展验证,当教育成为城市生长的DNA,农田里也能开出未来之花。采访中发现,基层干部的教育账本里不仅有财政数字,更藏着“以教兴城”的治理哲学——预留教育用地时的寸土不让,师资招聘时的三顾茅庐,昭示着“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从油田教师整编到动态调整学区,刀刃向内的勇气,恰是破解“虹吸效应”的密钥。在加快推进建设“高质量经济强区、魅力彰显文旅强区、美丽宜居生态强区、普惠共享幸福强区”的进程中,示范区故事深刻揭示:教育磁场的形成绝非天生禀赋,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常规发展桎梏、以战略定力抵御短视冲动的必然馈赠,这成为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或许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最该厚植的发展密码。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