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用好“加减乘除”法 涵养地下水资源
—— 我市探索打造地下水超采治理“濮阳模式”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4-01 07:20:05   

我市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流域,有大小河沟97条,水资源却极度匮乏:人均水资源量122立方米,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3、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6;浅层地下水埋深9.78米,深层地下水埋深28.95米;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172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1.1%。保护地下水资源,刻不容缓。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用好“加减乘除”法,做好地下水补源、地下水压采、非常规水利用、污染水防治,打出一套地下水综合治理的“组合拳”,探索打造地下水超采治理“濮阳模式”,逐步扭转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不良局面,实现全市地下水位止降回升。

自2021年年底以来,我市地下水位已连续39个月回升,浅层、深层地下水位分别回升2.89米、2.32米。在水利部、自然资源部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中,濮阳全域退出深层地下水超采区范围;濮阳县、范县、台前县三县退出黄河流域超载地区范围,濮阳成为我省唯一一个退出黄河流域地下水超载地区的城市。濮阳市所辖五县一区全部被水利部评定为县域节水型达标县(区)。

用好“加法” ——

做好地表水补源

地下水是“地下动脉”,地下水位回升,给城市带来的是多方面的益处。作为典型资源型缺水城市,濮阳多措并举,蓄水保水,积极做好地表水补源。

“四水同治”是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的统筹治理。我市“四水同治”重点项目之一的清丰县引黄调蓄水库工程,总投资3.49亿元。自2023年10月开工建设以来,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台台挖掘机、一辆辆运输车紧张作业,施工现场一派忙碌景象。目前,该项目土方工程已基本完成,开挖面积500余亩,调运土方320万立方米。该项目完成后,在发挥“丰枯调蓄、常蓄备用”功能、有效缓解农业用水紧张局面的同时,将有效改善区域水环境、涵养地下水源。

清丰县引黄调蓄水库工程只是我市构建兴利除害现代水网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科学编制“四水同治”总体规划和4个专项规划,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近3年实施“四水同治”项目308个,完成投资231亿元,连续四年在全省考核中荣获“优秀”等次。

与此同时,我市强力推进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相继投资2.02亿元,对6处引黄闸进行改建,使引黄闸底板平均降低2.2米。投资14.06亿元,实施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整治渠道439公里,维修改造建筑物1331座,大幅提升输配水能力,年引黄河水5.42亿立方米。持续推进引黄补源,以9处大中型引黄灌区为基础,以3条濮清南干渠和引黄入冀补淀总干渠为骨干河道,通过沟渠灌排体系不断引黄河水补源,在保障农业灌溉的同时,下渗补充地下水,年补源量2亿立方米。着力加强河塘蓄水补源,投资16.32亿元,建成引黄调蓄工程3处,总库容达2352万立方米,年调蓄水量4807万立方米,增加补源面积24万亩。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开展冬春水利基本建设,疏通河沟5400余公里,开挖土方2680万立方米,治理坑塘600余个,既做到引黄补源,又可扩大地下水补给面积。

用好“减法” ——

做实地下水压采

守护“地下动脉”,除了开源,还要节流。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节水压采工作,向农业、工业、城乡用水等“要水”。市水利局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濮阳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54.49立方米、10.65立方米,较2020年分别降低32.3%、59.1%;农田水灌溉利用系数提升至0.59,年节水4000万立方米,农民亩均增收150元以上。

“我们坚持节水优先,加强用水总量控制,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推进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年用水量持续下降,用水效率持续提升,‘一增一减’的数据见证了濮阳地下水压采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市水利局主要负责人表示。

水源置换,是减少地下水开采的有效措施。2019年,濮阳紧紧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机遇,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引水指标,全力推进农村供水“四化”,以地表水置换地下水,减少地下水开采。2021年,完成投资32.3亿元,新建县级水厂5座、泵站6座、阀井2806座,铺设供水管线1573公里。2021年年底,实现丹江水城乡供水全覆盖,915眼城乡供水水井停止采用深层地下水,年置换深层地下水1.5亿立方米。省水利厅、濮阳市探索供水“四化”新路径、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经验做法获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与此同时,我市进一步加强自备井管理,累计封闭自备井2011眼,依法依规封闭不能实现同层等量回灌地热井79眼,做到了应封尽封。全面深化水资源税改革,近3年共征收地表水资源税1.62亿元、地下水资源税2.07亿元。

用好“乘法”——

做优非常规水再利用

近年来,我市大力提高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推动再生水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并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地下水补给和涵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海绵城市建设启动以来,我市地下水平均埋深变化呈止降回升趋势,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大幅提升。

为做好该项工作,我市编制出台《濮阳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流域系统治理、构建蓝绿灰协同防涝体系、构建城市水循环系统基础设施体系、打造美丽宜居韧性海绵社区、重点片区海绵城市建设5项重点工作,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逐步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着力加快推动污水厂提标改造、配套输水管网改造等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将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用于绿化、景观等,加强中水处理技术改造,城镇污水资源化利用效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国内先进标准,全市利用非常规水1.1亿立方米。

围绕城市更新管网泵站等排水设施提标改造、完善行泄通道、海绵型建筑与社区建设等方面,2023年以来,我市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25个,完成投资2.97亿元,城市雨水集蓄利用率为1%——20%,雨水资源涵养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构建了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形态。

用好“除法”——

做细污染水防治

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过程中,污染水防治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位于范县的七里堂沟,河水碧波荡漾,河堤两旁绿意盎然,时而有水鸟掠过,点起河面阵阵涟漪……曾经这里可不是眼前的这幅美景,昔日的臭水沟一度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大家从一旁路过都要捂着鼻子走。

2021年,七里堂沟搭上了范县水系连通项目的快车,经过清挖疏浚、沟河连通、岸坡整治、绿化美化,范县水系形成了沟河、渠道、坑塘互连互通,水源互引互济的格局,水患变水利、水浊变水美、水穷变水富,既提高了工程防洪排涝能力,又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减灾、生态、经济效益。

“这条河的改造给我们这儿带来了这么大的变化,我们得守护好,让它常清常净。”81岁的民间河长赵洪俊几乎每天都要骑着三轮车、带着工具沿河转一圈,看到河里有漂浮物就捞一捞,岸边有垃圾就扫一扫。“只要我能走得动,就要为家门口这条河出一份力。”赵洪俊说。

为了让“河长治”“湖长清”,我市持续深化河长制,市、县、乡、村2600余名河湖长积极巡河履职,常态化开展河流“清四乱”,扎实开展黄河滩区“四乱”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探索河长制“三单两函一令一报告”工作法,累计整治河流“四乱”问题600余处,侦破涉河案件312起,河湖生态面貌明显改善。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共排查出入河湖排污口472个,已全部溯源;272个排污口无须整治,列入整治范围的200个排污口,目前整治完成184个,整治完成率92%。全面整治黑臭水体,8个国(省)控水质断面全部达标。同时,科学调配生态水,持续开展金堤河、马颊河等重点河道生态补水工作,年补水1.19亿立方米,有效提高了河流的自净能力。成功创建省、市、县级幸福河湖19条,黄河台前县段被命名为“省级美丽幸福黄河示范段”,碧水清波潋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已成为濮阳大地随处可见的风景。

地下水作为濮阳主要水源之一,肩负着保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任务的资源承载和战略储备功能,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我们将持续用心呵护好地下‘生命之源’,持续探索地下水超采治理‘濮阳模式’,为全国地下水超采治理作出应有贡献。”市水利局负责人信心坚定地说。记者 樊欣欣 通讯员 姚慧凤 郭宏飞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