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月18日,濮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首次通过省级远程异地评标调度系统,在濮阳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招标中,成功实现“评标场所全省随机分配、评标专家全省随机抽取、评标机位全省随机匹配”的全链条随机操作,将“公平、透明、高效”的数字化理念贯穿评标全过程。此举标志着我市正式融入河南省远程异地评标统一调度系统,将有力推动全省远程异地评标迈向“一盘棋”格局。
此次通过全省远程异地统一调度平台的实践应用,濮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取得三大显著成效。一是有效破解本地专家“数量不足、专业不均、常委专家”等难题。评标专家从省级综合评标专家库中“盲抽”,并根据专业类别与项目需求进行智能匹配,区域来源在全省范围内随机分配,极大扩充专家资源池,提升评审专业性。二是降低评标成本成效显著。取消专家跨市差旅环节,单次评标成本明显下降,项目协调周期由5天缩短至48小时,评标环节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阳光评标”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评审环节中的人为主观影响因素,有效解决围猎专家和倾向性打分等潜在问题,切实保障了评审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在全省“1+20”协同评标新体系支撑下,濮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还实现三大智慧突破。一是资源智能匹配。整合全省21个交易系统、200余个评标机位及超万名专家资源,通过AI智能调度实现场所、专家、机位“三随机”精准匹配。二是全链安全保障。应用区块链存证技术,实现评标文件电子流转、线上评审、数据实时上链的全程可追溯体系。三是实现评标工作“三随机”“六不知”。即,副场随机抽取、专家随机抽取、评标机位随机确定,评标前主场不知副场信息、专家信息,副场不知主场信息、项目信息,专家不知主场信息、项目信息。这一创新举措有力遏制“熟人效应”“人情评标”“专家勾连”等人为因素对评标活动的干扰,增强了评标的透明度和专业性,为打造更加公平阳光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记者 白国华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