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民营经济观察|“创新——我的责任”
——从盛源实践看企业的时代担当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3-21 08:51:12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立民营经济发展标杆,弘扬企业家精神,本报即日起开设《民营经济观察》专栏,深入挖掘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典型事迹,展现我市民营企业发展成效和企业家精神风貌,进一步讲好民企故事、传播民企声音,激励更多人投身到创业创新创造浪潮中,共同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月18日,范水河畔迎来春潮涌动的发展强音。省委书记刘宁深入濮阳市调研时专程走进盛源集团,详细了解产品应用场景、市场销售等情况,对企业创新发展成效表示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调研现场,省委书记刘宁指出化工新材料产业对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价值,勉励企业持续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

殷切的话语,与董事长王息辰工装上绣着的“创新”袖章相映生辉。这既是对“中国制造攀登之路”的时代解答,也清晰地勾勒出盛源人19年来从绝境突围到引领超越的发展轨迹。在这条轨迹的点滴演进中,每一刻都清晰地标注着盛源人的座右铭:创新——我的责任!

将目光回溯到2009年初冬,范县昌源石化在春寒料峭中弥漫着浓浓的焦灼气息。生产车间里,董事长王息辰凝视着财务报表上持续收窄的利润曲线,耳边是设备轰鸣中夹杂的行业警钟——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石化产业,正经历着产能过剩与环保压力的双重煎熬。

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守旧”与“创新”的战略博弈,最终在“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艰难抉择中尘埃落定。

2010年,王息辰作出惊险一跃——淘汰落后产能,成立盛源集团,全力攻坚正丁烷氧化法顺酐生产新工艺。然而,这个选择并不被看好。彼时,国内顺酐生产仍以苯氧化法为主,虽然污染严重,但技术成熟、成本低廉。而正丁烷氧化法工艺对设备精度、催化剂性能要求极高,国内鲜有企业涉足。

研发团队在质疑声中淬火成钢。他们重新设计反应器结构,优化原料配比,在数千次实验中摸索工艺参数,硬是在技术封锁墙上凿出缺口。2014年,顺酐项目建成投产,盛源集团一跃成为国内第三大正丁烷氧化法顺酐生产民营企业。两年后,绿色溢价与技术附加值开始在财务报表上交相辉映:年营收同比增长28.41%,净利润同比增长589.97%。盛源集团不仅完成了从传统化学品向精细化学品的转型,更在绿色新材料领域树立了高附加值的行业标杆。

然而,创新从来不是浪漫主义的诗篇,而是浸透血汗的攻坚。当聚碳酸酯材料国产化率不足10%的冰冷现实横亘眼前,当国际化工企业用“肯定不跟你谈”的傲慢关上技术合作的大门,盛源人再次读懂了产业变革的必然逻辑——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

2017年,盛源集团斥资19.5亿元彰显破局决心。正是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催生了全体盛源人“破局而立,向‘新’而生”的战略共识。900多个昼夜的攻坚,研发团队在实验室与生产线间往复奔突,硬是用非光气法工艺改写了中国化工新材料的版图。

2019年底,当13万吨级生物基PC生产线轰鸣启动,欢腾跃动的白色透明颗粒既凝结着创新者穿越封锁线的勇气,又流淌着大国制造的底气。在这条创新之路的里程碑上,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洞察:“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此刻回望来时路,“争一口气”的朴素初衷,已升华为“为国家抢滩新材料战略高地”的产业抱负。

创新生态的构筑远非朝夕之功。当领军者黄森彪博士告别一线城市实验室扎根豫北县城时,盛源集团正以海纳百川的气魄重构人才生态体系及创新引力场。在北京濮源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中高级技术人员占比超30%的研发团队,正对着分子模型进行推演迭代;独创的“333渐进激励法”——新产品前三年的净利润按30%、20%、10%重奖团队,将创新成果与市场回报直接挂钩,创造出“科学家变股东”的价值共创生态,激发出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车间”的空前热情;与郑州大学共建的中原学者工作站,同中石油联袂打造的航空级复合材料实验室,聚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锁定一部分净利润奖励研发人员,激发小试项目、技改等“小试快跑”的创新激情……这些看似离散的举措,实则是围绕“科技研发—工程放大—下游应用开发”创新生态链的系统布局。

更令人动容的是创新上的文化浸润。当流水线工人袖章上的“创新——我的责任”与董事长工装上的“创新”标识遥相呼应,当车间主管与专家院士在创新提案会上平等对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个企业对创新生态自上而下的价值共鸣。

这种创新的自觉意识催生出惊人的创新密度。每年面谈20余位新材料博士的底气、全国首个生物基PC生产线诞生的锐气、PPS薄膜工艺突破的骨气、140余项授权专利的志气,以及一个个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共同构建起立体的创新价值体系,铸就了企业在特种工程塑料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正如人力资源总监赵旭所言:“创新是集团发展的战略核心,所有资源配置都为此服务。”

创新不止于实验室的突破,更显现在产业演进的宏大叙事中。漫步盛源集团厂区,20万吨顺酐装置的余热通过拓扑优化网络,流淌成聚碳酸酯生产线的动力源;四氢苯酐副产物经分子筛精制,蝶变为锂电池添加剂原料;新建成的PBS生产线,不仅让白色污染找到绿色出口,还催生了酒石酸和色味添加剂等8个专项研发。这种“滴水不漏”的产业耦合,不仅构建起年产值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技术护城河的生态优势也展露无遗。

当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盛源集团的创新使命展现出更深远的维度。2023年“国家级绿色工厂”的桂冠,见证着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实践。其13万吨/年聚碳酸酯项目创造的蒸汽梯度利用技术,不仅每年可转化4万吨二氧化碳,节约8000万度电,还实现全流程“三废”零排放。这种将环保压力转化为技术优势的智慧,在20万吨顺酐装置余热回收装置上得到延伸——通过梯度回收系统为聚碳酸酯生产线供暖,全年可替代天然气5000万立方米。当行业还在纠结环保成本时,盛源已通过工艺创新将绿色门槛转化为竞争优势。这种超前布局的环保技术创新,是创新驱动与生态责任的双重兑现。

从2006年范县昌源石化的初创,到2010年盛源集团的破茧重生,到今日的化蛹成蝶,19年创新发展路,丈量出一个中国企业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进化轨迹。当国际同行惊诧于“盛源速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13万吨生产线的规模奇迹,更是“板凳宁坐十年冷”的战略定力;当市场赞叹100亿元产业集群的效益,我们铭记的是900多个昼夜攻关时实验室不灭的灯火;当行业聚焦“333渐进激励法”的制度创新,我们感动的是车间工人袖章上“创新——我的责任”的价值认同。

站在双百亿目标的历史关口,盛源人眺望的视线已越过顺酐及聚碳酸酯产业链的峰峦。北京研究院里,“人形机器人触觉界面”的实验设备闪烁着未来之光;科研团队抚摸着新型PPS薄膜的样品,透过纳米级晶体结构看到的不仅是耐300℃高温的物理极限突破,更是中国特种工程塑料突破“卡脖子”围堵的战略要冲;在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透光率突破97%的生物基PC正重塑人工关节的技术边界……在“卡脖子”处亮剑,于“无人区”播种,盛源人正在孕育着下一场颠覆,向着产业创新的星群深处挺进。

这种将创新融入血脉、化为使命的实践,深刻揭示并印证着一条永恒的真理:真正的创新不是追赶潮流的快闪,而是深入骨髓的价值信仰;不是孤注一掷的豪赌,而是系统集成的生态再造;不是功利主义的短期博弈,而是将企业命运融入国家战略的责任坚守。

当创新之火在中原大地燎原,当使命之光在黄河之畔闪耀,我们更能读懂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待:“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在这条永无止境的长征路上,盛源人的脚步永远向前,立志“做新材料细分领域的引航者”,因为创新者的征途始终是通向地平线外的星辰大海。本报记者 余登来 李振涛 杜鹏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