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沃野“新”笔绘“丰”景
——清丰县大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3-19 07:06:59   

仲春时节,清丰县固城镇高标准农田上空,无人机群掠过连片麦田,精准播撒叶面肥;全自动育苗工厂里,机械臂将脱毒红薯种苗整齐码入恒温箱;5G农田数据平台上,土壤墒情、气象预警、虫情动态化作跳动的参数。

10余公里外的清丰县种业大数据中心,35名专家正通过表型组学对上万株小麦的茎秆角度、叶鞘绒毛进行毫厘级解析;不远处,全省首个小麦基因编辑实验室内,陈刘平博士的基因剪刀对准显微镜下的胚乳细胞,一组改造后的抗旱基因被精准植入。

当传统农耕对“靠天吃饭”的依赖被精准数据链条切断,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根系已悄然扎进顿丘这片沃土。

一粒种的突围

惊蛰时节,濮阳新阳种业有限公司小麦繁育基地内,返青麦苗已蓄势待发。清丰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马红霞俯身拨开叶片:“返青期正是长根、分蘖的关键期,百农219、西宛151、新阳6号单株分蘖数在6——8个,长势超过预期。”她手中的测产仪刚刚扫描完一块试验田——株高15厘米左右、茎基宽0.3毫米、绿叶数4.2片,数据被实时上传至清丰县种业大数据中心。

大数据的尽头是良种的突破。2024年夏收时,该县韩村镇良种繁育基地传回重磅消息:新阳6号小麦亩产达到1560斤,抗倒伏能力测试显示,即便遭遇8级大风,倒伏率仍控制在5%以下。目前,清丰县已开通“种子专列”,72小时直达黄淮海主产区。

种子的突围不只在麦田。位于韩村镇的红薯脱毒实验室内,上万株红薯种苗在无菌环境中抽出翠绿嫩芽。技术人员通过先进的病毒检测技术,保证脱毒率达100%——这是企业自主研发的超低温脱毒技术交出的骄人答卷。“以前,我们从其他科研单位引进的种苗单价高达每株10元以上。如今,这项技术可降低30%的成本,且薯苗成活率在98%以上。目前,我们年产脱毒薯苗2亿株,‘清丰薯苗’远销国内外。”该技术人员介绍。

在此基础上,清丰县开发运用全国首项红薯种苗无糖培养技术,建成行业一流的种苗脱毒组培实验室及全国最大的脱毒红薯种苗植物工厂,红薯种苗年繁育能力达8亿株,带动300余个合作社形成种苗、种植、加工全产业链,“薯清风”“薯小二”“卓今庄园”等10余个红薯特色产品畅销全国,年产值突破6亿元。

一群人的攻关

一株种苗的跃迁,映射出清丰县生物育种技术的厚积薄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的工位上,显微镜与锄头和谐共处——这是清丰现代农业的独特景观。“我们不是在实验室等数据,而是循着作物生长周期研究。”陈刘平团队建立的基因编辑平台,正努力攻克抗旱基因难题。

当然,这并非个例。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博士陈巧艳在清丰县建设了育繁推中试基地,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会长马代夫等多次到清丰县举办科研培训。

清丰县与北京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合作的“飞地实验室”,将育种周期从8年压缩至5年;通过选择特定的小麦、红薯和玉米品种,目前已完成试验阶段,大面积推广后可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群众收入。

“清丰县还搭建了2个国家级、4个省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会聚近200名专家,这是产学研的‘双向奔赴’。”清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彦景手指规划图介绍。

一盘棋的合奏

高产密码不仅藏在种子和实验室里,而且源于制度创新。在全县76万亩高标准农田上,“建管护”一体化机制已运转5年。“‘五有三确保’让每眼井、每条渠有了管家。”清丰县农田建设中心主任翻开台账——县财政全额承担机井保险,21428眼机井参保费310.7万元;实施344名专职管护员巡查工程,故障维修不过夜。

土地经营体系的重构同样关键。115家合作社、32家龙头企业带动“耕、种、管、收、储”全链条托管,土地规模化经营占比超过六成。新阳种业有限公司采取“订单+农户”模式,带动近1500户农民通过红薯育苗实现年增收5000万元。

科技的深度嵌入更让农田变身“智慧工厂”。行走在该县韩村镇成方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硬化沟渠纵横交织,智能机井星罗棋布。通过田间物联网设备,清丰县搭建农田基础数据、实时传感监测运管、智慧良田时空信息、粮田生产决策支持等平台,成功开发农田信息管理、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情监测等12个应用子系统,把墒情监测、水肥调控等数据实时汇聚到“5G智慧农业”指挥中心。

“过去种地看天,现在种地看‘云’。搁以前,小麦亩产900斤就谢天谢地了,现在玉米、小麦两季亩产突破3000斤的‘吨半粮田’已成常态。”种粮大户周建士信心满满。

2024年,清丰县粮食年产量突破12.9亿斤,实现十八连丰,自主选育的20余个小麦品种覆盖28%黄淮麦区,红薯“软黄金”叩开国际市场,年增产效益超15亿元……在这片镌刻着“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荣光的土地上,新质生产力正诠释着“中国碗装中国粮”的时代担当,催生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记者 李振涛 通讯员 李伟 王世冰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