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月16日,记者在市图书馆新馆阅时光读者餐厅看到,不少人正趁着周末在此享受阅读的乐趣。餐厅内木质的书墙、乳白色的餐桌餐椅,搭配米黄色的灯光,显得书香四溢。坐在间隔有序的玻璃窗前,室内室外互为风景,不禁使人身心放松。
阅时光读者餐厅只是我市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一个代表。近年来,濮阳以适应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为抓手,采取新(改)建、共建和共享等形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和场景,立足城乡特点,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不断推动公共文化空间从传统单一化向现代多元化转变,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创新打造了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形成更具人文关怀和审美品位、更具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23个,其中4个被评为河南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
我市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群众文化需求,统一谋划,并将其纳入濮阳市“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印发《关于推动濮阳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濮阳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实施方案》,从责任主体、空间布局、活动内容、目标任务、运营保障等方面,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定位进行规范和明确。
为推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我市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建设运营模式。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大力整合社会资源,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路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和运营,盘活各类文旅资源,增强文化空间创建的吸引力。全市123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中,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的26家,占比21.1%。这些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通过举办艺术展览、文化沙龙、名人讲座、图书阅读等多彩文化活动,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植入多元文化业态,收到了固本、铸魂、赋能、增值的效果,并为游客和读者带来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
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我市注重创新服务方式方法,丰富服务内容。引入数字化展示手段,如濮阳文旅云、数字图书借阅、线上文化展览、“说唱濮阳”直播间、濮阳市博物馆公众号等,实现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市民可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查询空间信息、参与文化活动。仅“濮阳文旅云”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去年就直播40余场,覆盖超150万人次。“文化+消费”“文化+体育”“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美学”等成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破圈跨界、增强人气的重要手段,与咖啡馆融合的旧里书吧、与医疗融合的美和熹阅书社、与景区融合的澶州剧院、与展览融合的陶模艺术馆等,通过举办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专题讲座等,打造“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新形态,以多元、多样、跨业态的服务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实现文、旅、商、体融合发展,带给公众沉浸式新体验。
目前,123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网络。记者 袁冰洁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