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学习贯彻省委书记刘宁莅濮调研精神述评之三

作者:濮报言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3-13 07:31:46   

初春的濮阳,春水初生,杏花微雨,万物勃发。放眼龙都沃野,一片片小麦长势喜人,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项项特色产业风生水起,一个个和美乡村串点成线……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和美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

省委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刘宁书记提出的“四高四争先”要求之一,就是要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

牢记殷殷嘱托,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濮阳聚力聚焦“四高四争先”,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扎实有序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立足“稳”:夯实基础  守牢底线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作为国家粮食核心区、河南粮食主产区,濮阳始终把粮食安全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目标,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

行走在濮阳广袤农村,农田阡陌纵横,现代化农机装备广泛应用,围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配套设施建设,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系统,有力支撑起“三农”工作迭变升级。

这种变革,就是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跃升。近年来,濮阳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省定“两个不减”目标,科学统筹部署农业生产,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共促,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有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扛起了区域应有的职责与担当。

2024年,全市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量迈上61亿斤新台阶,实现“十八连丰”。2025年“丰景”如何?

人勤春来早。龙都大地绿油油的麦田里,许多农民正忙着浇返青水,以忙碌的姿态开启新一年的希望。

为扛牢粮食安全这一政治责任,我市坚定提出,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坚持稳面积和提单产两手发力,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发展,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强化食物多元供给,高质量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濮阳贡献。

坚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我市农民生活持续改善,识别认定监测对象1.05万户3.42万人,户均享受帮扶措施3.88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居全省第1位。

成绩有目共睹,但也要看到各类风险依然存在,防止规模性返贫一刻也不能松懈。守住不返贫底线,加强监测帮扶,扎实开展入户调研、行业部门预警及数据分析,实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发挥“一办十组三专班”机制作用,压实防止返贫致贫工作责任,精准落实教育资助、医疗保障、住房安全等政策,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帮扶质效,完善帮扶体系,探索过渡期后帮扶措施,做到靶向施策,推动帮扶对象收入稳步提高、生活不断改善。

点亮“星”:建强支部 赋能振兴

在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凯盛智慧农业园区种植基地的无公害蔬菜销路广;在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食用菌链条不断延伸助农增收;在南乐县张果屯镇烟之东村,生态化品牌化西红柿种植带来好收益;在范县杨集乡东吴桥村,“东梁湖”品牌大米香飘四溢;在台前县侯庙镇许集村,乡村振兴产业园内11家企业开足马力忙生产……一个个乡村特色产业各展其长、蓬勃发展。

解锁上述村庄的振兴密码,不难发现,尽管区位不同、产业各异,但这些村庄的共同点在于——都有一个好支部。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乡村要振兴,必须靠党的领导,具体来说,就是每个村都要有个好支部。

2022年以来,我市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拉出“一看就懂、上手即干”的任务清单,聚焦创建支部过硬星、产业兴旺星、生态宜居星、平安法治星、文明幸福星,明确5个方面、29项重点任务,引导村党支部把精力和干劲用到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星级支部一年一评、动态管理。2024年,全市创成“五星”支部92个、“四星”支部495个,“三星”以上支部占比达到62.6%。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把落实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作为支部建设的试金石和磨刀石,在坚强有力的支部带领下,全市乡村发展明显加快,从改善村容村貌到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从选准做强特色产业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产业体系持续升级、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创成国家级农业强镇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9个、优势产业集群2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村占比从2021年的7.3%增长至目前的28.6%,农业特色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71.5亿元,“党建+集体经济”被新华网评为乡村振兴实践案例。

紧盯“改”:增强动力 激发活力

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动力从何而来?活力源泉又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

农业要强,农业科技必须强。当前,各种“黑科技”在我市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高标准农田中,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无人驾驶拖拉机、北斗卫星导航农机等硬核科技装备轮番上阵;智慧设施大棚里,立体种植、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等科技手段主导日常种植……“会种地”变为“慧种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用好科技这一利器。濮阳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市,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加快种业振兴,筹建濮阳市种业实验室,推动农科教、育繁推等资源聚集,打造以种业为核心的农业创新高地。强化装备支撑,开展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推进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探索创新“中心+院校+产业+团队+场所”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拓宽农业科技入乡下田渠道,与高校共同探索建设“科技小院”,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改革举措,其中涉及农村改革举措40多项。要结合实际承接落实,充分激发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稳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妥善化解承包中的矛盾纠纷,确保绝大多数农户承包地总体顺延、保持稳定。持续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以县域农事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构建“县域联合、上下联动、各方联建”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交易体系,推动全市农村资产资源依法有序合理流动。

着眼“融”:破除壁垒 共同繁荣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发布的资料显示,河南城乡发展还不够平衡和充分,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城镇化的高质量推进。

濮阳之于河南,恰如河南之于中国。与全国、全省大多数城市一样,我市虽然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还有差距,这既是发展的短板,也是新的增长点,凸显了奋勇争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道必答题,如何答好?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重在抓协同。”在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万正峰的话掷地有声,“城乡融合发展是补齐我市农业农村短板的现实选择。要协同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协同筹划,濮阳有着深刻的理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能“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统筹推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富民为导向,以产业为核心,我市落点“小场景”,见证“大主题”;找准“小切口”,做好“大文章”。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硬联通”——

濮阳市作为全省农村供水“四化”的先行试点市,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城乡居民喝上甘甜丹江水。

从供水一体,到气化濮阳项目实施,再到农村路网规模扩大,濮阳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

改善乡村面貌,提升“软实力”——

从濮阳市城区出发,沿着京开大道向北行驶,30多分钟后便到达清丰县双庙乡“红色文化园”。2025年春节假期,这里游人如织,依托“冰雪运动+民俗演艺+文旅消费”的融合发展模式,交上了一份亮眼文旅答卷。

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入推进实施,我市农村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日益显现,涌现出濮阳县公西集、清丰县单拐、南乐县烟之东、范县毛楼、台前县姜庄、华龙区东北庄等一批特色乡村,吸引人们回流返乡、就业创业,这些都意味着巨大的消费潜能和创造动能。

壮大县域经济,共赴“致富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这一重要部署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提振县域经济实力,坚持市域一盘棋,推动濮濮清同城化发展。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濮阳县装备制造、清丰县现代家居、南乐县生物降解材料、范县化工新材料、台前县羽绒制品等优势产业集群。全面落实省支持台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打造豫鲁毗邻地区公共服务“高地”、要素资源汇集“洼地”,建设豫鲁毗邻地区合作发展示范区。

可喜的变化显而易见,但濮阳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必须辩证看待“三农”工作面临形势,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在吃透用好政策、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融合中,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勇往直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四高四争先”,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试想在不久的将来,区域协调、互促共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人们在龙都大地诗意地栖居,文明的暖意在群众心头静静地流淌。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