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推进创新的重要主体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市发展改革委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持把民营经济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出台系列举措、凝聚各方力量,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民营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2024年,全市经营主体达到38.1万户,增长6.6%,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其中,民营企业9万余户,占全市企业总数90%以上;民间投资增速16.4%,高于全省5.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这一庞大的市场主体群为濮阳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
开年即冲刺,起步即起势。2025年以来,濮阳市聚焦企业需求,精准施策,在政策上加力,在项目上添力,在服务上给力,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跑出蛇年新气象。
助企开新局、拼经济。今年1月,我市出台《濮阳市推动2025年第一季度经济“开门红”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围绕做好扩大有效投资、激活消费活力、助力企业稳产、强化基础保障等4个方面实施37条具体措施。持续组织开展“万人助万企”“四项对接”等助企惠企活动,开展产销对接4场次、达成合同金额2.73亿元,产融对接3场次、授信金额6.27亿元,产学研对接2场次、技术合同成交额2.18亿元,人才用工对接6场次、达成用工意向2400人次,有力促进企业拓市场、抢订单,为夺取首季“开门红”按下“加速键”。
助企谋转型、促发展。充分用好《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等惠企政策,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加大优质企业培育力度,加速产业升级。1月份以来,整合油地人才资源,聚焦我市化工产业新材料、新技能、新工艺,累计开展急需专业人才培训3100余人次。推动我市4所技工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匹配,集中力量打造优势特色专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助企愿投资、换设备。用好《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我市重大工程、20条产业链项目建设。1月份以来,向国家和省推送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的总投资达到30.5亿元。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加强政策解读和申报辅导。在设备更新方面围绕节能降碳、循环经济、绿色转型等重点领域,谋划项目55个,总投资71.41亿元,拟争取上级资金12.44亿元。
助企多融资、保用工。1月份以来,举办“银企对接会”“金融沙龙”等活动2次,为近40家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截至目前,制造业贷款较年初增加7.9亿元,民营企业贷款较年初增加1.64亿元。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组织各县区积极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截至目前,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累计发放贷款金额57.7亿元,较年初增加21.66亿元。出台《关于做好2025年第一季度规上工业企业满负荷生产财政奖励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确保惠企政策及时兑现。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就业直通车”等就业招聘活动80场次,“就业红娘”直播带岗6场。其中,线上招聘会30场,提供就业岗位8.4万个;线下招聘会50场,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签订就业协议1.89万人次。依托全市“4+11+N”零工市场服务体系,构建“城镇社区15分钟、乡村3公里”就业服务圈,零工市场用户数达5.9万人,入驻企业1978家,完成招聘人数4.3万人。
助企善经营、稳发展。持续擦亮营商环境品牌,落实首席服务员、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利用数据归集转换系统,将信息归集时效由多人15个工作日提高至单人1个小时,让企业以“守信有价”换“真金白银”。优化项目审批模式,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持续完善“一网通办”“电子证照”工作模式。不断健全“提前辅导,一次办成”“标准地+承诺制”措施,市直范围内所有建设项目建筑施工许可证办理全部实行线上审批,切实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施工许可证已全部实现电子证照,企业可以自行在线打印。全面推广“综合查一次”改革,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建立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定期收集民营经济发展共性问题,解决企业发展诉求。加强对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宣传,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重大贡献和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体现出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关怀和重视,释放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段升显表示,发改部门作为民营经济工作的牵头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实施意见,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竭尽所能为民营企业创造最优环境、提供最优服务,促进支持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为企业家创新创业助力加油,为打造濮阳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贡献力量。记者 樊欣欣 通讯员 范文江 耿建英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