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 …………
●1—11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
●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总量达61.3亿斤
进 …………
●1至11月,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6家
●油气装备创新基地被认定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实现全市零的突破
●国家棉花羽绒及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获批,建成全国第四家、北方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羽绒质检中心
●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225个、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其中制造业项目185个、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
新 …………
●成立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结束我市没有省实验室的历史
●君恒实业成为国内首个荣获可持续航空燃料适航证书的民营企业
●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2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覆盖率80%
●《一码集成激活企业开办新质效》入选国务院办公厅典型经验
●《台前县打造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示范区》等3个改革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
好 …………
●全市财政民生支出219.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5%
●提高12345政务服务热线效能,办结率99.99%,群众满意率99.32%
●濮阳绿色热源供应中心项目建成投用
●河南省人民医院豫东北医院正式开诊
●我市“双减”工作经验被评为全国优秀案例
●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获评河南省五星级养老机构
安 …………
●“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智慧平台被工信部认定为工业物联网试点项目
●加大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清收力度,信贷资产质量全省排名第4位
●扎实做好保交房工作,交付率92.36%
●全市信访总量下降41.79%,初次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95.88%
2024年,我市经济如何看
2024年,我市经济如何看?12月26日召开的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答案。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沉着应变、综合施策,统筹做好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濮阳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稳”的基础持续巩固
翻开今年的全会报告,“稳”是2024年我市经济运行的第一个关键词。
稳经济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它不仅关乎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也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稳定的经济增长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进而改善生活质量,增进民生福祉。同时,稳定的经济增长还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提升国家地位和影响力。此外,稳定的经济增长,还能为社会稳定提供坚实基础。回顾2024年,我市从工作基调到政策目标,处处都有一个“稳”字,用报告的话说就是“稳”的基础持续巩固。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惠民生、防风险,在顶压前行、克难奋进中实现了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势的积蓄壮大,现代化濮阳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457.24亿元,增长4.9%,较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前进2个位次,预计今年生产总值增长5.3%左右,总量有望突破2000亿元大关,这标志着濮阳发展迈上了一个大台阶、站在了新起点。1至11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8.4%、6.4%,分别高于全省1.5个、0.3个百分点。特别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居全省第1位。预计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前11个月,全市财政收入增长3%,较前10个月提升6.8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总量达61.3亿斤。新增城镇就业4.27万人、返乡下乡创业0.65万人,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72亿元,贷款发放量、目标完成率均居全省第1位。
“进”的动能不断增强
和“稳”相对应的是“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要求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进促稳,则是通过创新驱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以“进”为动力夯实稳定基础。根据报告,2024年,我市“‘进’的动能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持之以恒扩增量、优存量、增变量,1至11月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7%,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86.1%,制造业投资增长52.7%,居全省第1位。我市紧扣制造业强市战略目标,加快发展6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0个重点产业链。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6家;新型耐火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生物基材料产业、绿色家居产业、油气装备产业3个集群被认定为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油气装备创新基地被认定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实现全市零的突破;濮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豫能(台前)煤电一体化项目即将开工。国家棉花羽绒及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获批,建成全国第四家、北方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羽绒质检中心。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225个、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其中制造业项目185个、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持续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我市获评“万人助万企”优秀省辖市。
“新”的势能加速积蓄
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科技创新结出新硕果,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破解难题实现新突破,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向新求质积蓄新势能。回顾2024年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处处突出一个“新”字。全会报告说,我市“春暖花开,万千气象,处处绽新,”“新”的势能加速积蓄。
成立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结束我市没有省实验室的历史。中原实验室、仓颉实验室进入规范化制度化实体化运营阶段。我国北方唯一一家国家级羽绒质检中心在台前成立。君恒实业成为国内首个荣获可持续航空燃料适航证书的民营企业。雷佰瑞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2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覆盖率80%。柔性引进高学历人才143人。全市登记技术合同17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9.1亿元。获省科学技术奖8项,其中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取得建市以来最好成绩。《一码集成激活企业开办新质效》入选国务院办公厅典型经验。《台前县打造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示范区》等3个改革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
一个个新事物、新举措、新成果,是我市坚持创新驱动的必然结果。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平台扩量提质,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增强了科技硬实力、经济创新力。
“好”的因素有效转化
全市财政民生支出219.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5%。10件19项重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提升12345政务服务热线效能,办结率99.99%,群众满意率99.32%。濮阳绿色热源供应中心项目建成投用,市城区供暖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河南省人民医院豫东北医院正式开诊,郑州外国语学校台前校区正式启用。示范区、南乐县、范县顺利通过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我市“双减”工作经验被评为全国优秀案例。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获评河南省五星级养老机构。
…………
所有的一切表明,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正向着越来越好的态势前进,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强。以供暖为例,以前每年冬天“老李热线”都热得烫手,各种有关供暖的问题反映不停。今年以来,“老李热线”遇冷,由去年的3900余个下降到今年的269个。“老李热线”的“一热一冷”,正是我市供暖质量持续向好的体现,背后折射的是市委、市政府对群众冷暖记挂在心,是濮阳民生事业的持续进步。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同样是我市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的见证。今年国庆期间,我市位列省内热门旅游城市前五名,全市接待游客474.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5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此外,我市还争取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应补贴金额4.09亿元,完成省分配额度的113.6%,拉动消费28.42亿元。我市的生态环境也打了一个漂亮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重污染天数改善率均居全省第一位。
“安”的底线更加牢固
“安”的底线更加牢固,是此次全会报告里的又一个关键词。
2024年,我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有序化解债务。采取增债券、增收入、增资金、降成本、降利率、降补偿“三增三降”等系列举措,积极化解地方债务。狠抓安全生产。“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智慧平台被工信部认定为工业物联网试点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导则、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结对帮扶等典型做法被应急管理部推广。确保社会稳定。回执重大网络舆情和重大信访事项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图,应用开门接访、畅通民意,出门处访、调研决策,登门拜访、分类施治,上门回访、让利于民,关门溯访、复盘究源“五门工作法”,强化信访问题源头预防化解。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此基础上,我市经济社会“安”的底线更加牢固。加大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清收力度,我市信贷资产质量全省排名第4位,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扎实做好保交房工作,交付率92.36%。全市各类生产经营性伤亡事故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09%、19.05%。常态长效维护社会稳定,全市信访总量下降41.79%,初次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95.88%。有效应对多轮强降雨天气,实现安全度汛。连续10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优秀省辖市,全市公众安全感、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实现“双提升”。
披荆斩棘,破浪前行。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向着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濮阳经济航船正奋力开启新的一程。本报记者 袁冰洁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