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推动农村义务教育提质增速
——濮阳县“合点并校”改革观察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4-11-27 08:21:07   

“教室干净、明亮了,还有图书室能借书,同学和老师也比原来多多了。”“我们又新开了电脑课。”“‘合点并校’改革确实不错,孩子不仅搬到了环境更好的新学校,老师人数多了,教育水平也更高了。”……这是濮阳县“合点并校”改革开始后,给师生和家长带来的最直观感受。

说起“合点并校”改革,濮阳县的学校和师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学生不仅有了多功能教室、阅览室和操场,还有了餐厅和宿舍楼;老师得以正常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也有了更多与其他优秀老师交流学习的机会;学校解决了生源问题,师资也变强了……

今年以来,濮阳县积极进行“合点并校”改革,通过撤并小规模学校,新建或改扩建学校,打造农村优质学校,从而实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力促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截至目前,濮阳县共撤并农村中小学校151所,妥善安置学生6475名、教师954名,合并图书121057册、电脑533台、多媒体一体机638台、打印机289台。全县农村小学在校生规模200人以上的学校达到72所,占比62%。

精准谋划 合理布局

助力农村义务教育提质增效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的加速,大量随迁子女到城区学校上学,导致濮阳县城区学校规模庞大、师资不足和配套设施短缺。而大量零散分布于农村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存在生源质量下降,教师数量相对富余、结构不优、年龄老化,学科配置不合理,音体美等学科难以开足开齐等问题,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为了将“合点并校”改革做到最好,濮阳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布局调整工作推进会,研判形势,分析利弊,为布局调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制订并印发《濮阳县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指导意见》,明确“合点并校”改革的目标任务、实施原则和推进步骤,为“合点并校”改革工作规划时间表和路线图。为确保“合点并校”改革布局的合理性,该县还组织教育局等相关责任单位对拟撤并的学校进行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并向村“两委”、中心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发放调查问卷,组织各乡镇中心校、各农村学校召开班子会、教职工会、家长会等会议广泛征求意见,为“合点并校”改革工作提供资源支撑。

副县长王相卿表示,2023年以来,该县先后投入2.4亿元,开工新建了五星乡寄宿制小学和清河头乡寄宿制小学,改扩建渠村乡安置区小学和濮阳县第十一中学。

创新机制 分类施策

为各乡镇量身打造专属方案

“合点并校”改革开始后,一些优质学校通过合并“老”“弱”“小”的学校,达到了整合教育资源的目的。但是,学生上下学路程变远了等一系列问题也相继出现。为解决此类问题,濮阳县按照“一乡一方案、一校一策略”的原则,为各乡镇制订专属“合点并校”实施方案,积极协调解决各乡镇在推进“合点并校”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讲、看、算”等方式,实现自下而上积极改革。如,通过调查发现,县城关镇南街小学、东方红小学存在学生数量少、占地面积狭小、设施设备缺乏、无法开足开齐课程等问题,家长也迫切希望孩子能到办学条件更好、师资更优的学校就读。针对这一情况,濮阳县城关镇中心校在前期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将城关镇东方红小学合并至城关镇东关小学,城关镇南街小学合并到城关镇东、西完小,实现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

“通过前期调研等工作,我们发现个别乡镇的学校合并后,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居住地距离新学校较远这一问题。因此,我们推动了交界学生跨区域就读的政策。”王相卿说,也就是说,某些村庄明明属于这个乡镇,但其地处的位置却距离其他乡镇的学校更近,跨区域就读的政策就是针对这类学生,让他们可以就近就读。此外,该县以文留镇为试点,积极探索创新,引入第三方提供校车服务,在每个村庄设置学生接送点,实现“校车村村通”,保障学生上下学安全,彻底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除此之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直是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濮阳县坚持统筹管理,合理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原则上,1-3年级学生仍以走读为主,不建议住宿;4-6年级学生尽量在校住宿,这样不仅便于管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有很大帮助。”王相卿说,学生寄宿后,老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学业与课程的辅导工作,夯实他们的基础知识;也能对他们的品行进行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三观”。

此外,针对残疾儿童、孤儿等特殊群体,濮阳县还积极协助其到特殊教育学校或濮阳县苦志育才公益项目学校就读,并定期组织教师利用节假日开展送教上门活动,通过建立支持保障体系、严格筛选评估送教学生、合理选择送教内容、积极开展培训等措施,提高送教质量,把关爱送进残疾孩子家庭,保障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资源整合 优质均衡

助力农村义务教育提质增速

2023年10月,濮阳县曾对全县22个乡镇(办)做了一项调查发现,学生在100人以下的农村学校有193所,占全县农村学校的60%。193所学校共有在校生5494人、教师1014人,平均每个学校只有28名学生,师生比例为1∶5.4。通过调查还发现,学校的在校学生数量少,导致教师资源严重浪费,且工作积极性不高,种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社会各界对教育发展也出现了质疑声。针对这一情况,濮阳县强力推进了“合点并校”改革工作。

濮阳县文留镇实验学校就是最好的例子。据了解,濮阳县文留镇实验学校的前身是中原油田第七中学,由于中原油田采油一厂搬迁、职工外出就业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生源严重不足,该校也从小有名气的优质学校变成没有在校生的“空壳学校”。“合点并校”改革后,通过合并东王庄小学、枣村小学等多个学校成立的濮阳县文留镇实验学校,从2021年的没有一名在校生,到如今拥有9个教学班386名学生。学校在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当地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实现了从只有两门基础学科到实现全学科教学的转变。濮阳县文留镇实验学校校长王爱红说:“通过‘合点并校’改革,学校的学生多了,师资强了,我们的工作也更有劲儿了。”

此外,濮阳县还为“合点并校”改革后的农村优质学校新建了学生餐厅、体育场、宿舍楼等,满足了学生所有的在校需求。此外,该县还严格落实“县管校聘”政策,配足配强师资力量,保障合并后学校所需师资,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王相卿告诉记者,“合点并校”改革前,濮阳县各乡镇小学的教学班往往只有寥寥数人,加之优秀教师的流失,导致学生无法受到良好的教育。“合点并校”改革开展后,通过合并“老”“弱”“小”的学校,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不仅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实现了教研工作正常开展,也增强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凝聚力。通过“合点并校”改革,该县顺利完成了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整合了教育资源,优化了师资配置,大大调动了教师积极性,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报记者 张迪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