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废稻草变身致富宝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4-11-12 08:52:31   

在很多地方,每逢水稻收割的季节,田野里的稻草就成了农民的“头痛事”。但在范县,当地政府积极鼓励、引导、扶持农民群众转变观念,大做“草”字文章,一垛垛废稻草摇身一变,成了草帘、草棒、草支垫等用途广泛的草编产品,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赢”。

位于范县陈庄镇前双庙村的濮阳悦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稻草秸秆收储加工企业。11月9日上午9时许,记者还未到该公司门口,就远远看到一辆辆载满稻草的机动三轮车在附近排起了长队。该镇贾刘石村农民石春喜是这里的常客,每年家里30亩的水稻收割完,都要来来回回往这里跑几十趟。“别看稻草不起眼,卖到这就能变成钱,一亩地的秸秆能卖100余元,我这30亩地就是3000元,这可比在地里烧了强多了。”石春喜喜笑颜开地说。

111.jpg

图为农民群众开着载满稻草的三轮车正在过磅。

顺着卖稻草的队伍,记者走进了该公司加工车间,工人正在编织机旁分工作业,有拉线的,有添放稻草的,有收卷成品的,只见一捆秸秆被放入专用设备里,通过挤压和捆扎,不一会儿一条草帘就加工完成了。公司负责人赵章臣指着一旁码放整齐的草帘介绍说:“我们加工的草帘分两种:一种是厚的,用于蔬菜大棚保温、经济作物覆盖;一种是薄的,用于高速公路边坡绿化。”他告诉记者,除了生产草帘,他们还生产草支垫、草棒、草纤维等。“用稻草加工成的草支垫可广泛用于运输支撑、存放货物,现在可是钢材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的‘香饽饽’。”

赵章臣说,他家从事草编行业已经有24年,父辈就干这个行当。因为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他家也从小作坊做成了规模化的公司。公司每年消耗稻草秸秆5000余吨,以收购周边农户秸秆为主,常年给公司送秸秆的农民有200余人。这既给农民增加了一笔额外收入,又给公司带来了不少效益,还减轻了环境污染。该公司的产品远销山西、云南、四川、甘肃等全国各地,市场供不应求,年销售额500余万元、创利200万元。

范县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水稻种植面积18万亩,年产稻草11万余吨。近年来,范县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稻草资源,大力发展稻草加工产业,大大小小的秸秆回收点有近100家,其中收购量千吨以上、规模较大的秸秆回收点有20余家。为了加大稻草回收利用的宣传力度,今年陈庄镇政府在每个村的村头都拉起了红色条幅,上面印有各收购点的地址和电话,方便群众进行咨询。

稻草收储加工企业不但为稻草禁烧畅通了出路,为农户增收拓宽了渠道,还为周边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提供了就业岗位。

前双庙村61岁的张香菊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我和老伴儿在厂里干了十来年了,从家走到厂里就几分钟,草帘机、草棒机都会操作,老板给我们一天一结工资,每人每月有3000余元收入,还不耽搁照顾家里。”张香菊说。

范县是我市稻草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市已培育稻草收储加工企业28家,其中万吨以上稻草收储加工企业2家,注册了“草变宝”“暖意绵绵”等秸秆制品商标,生产的草纤维、草棒、草帘等草制品远销云南、广西、新疆等地。

“近年来,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其中19.95万亩水稻秸秆基本实现了全量化利用。随着秸秆产业化发展深入推进,将会有更多农民群众从中受益,对于稳定优质粮食种植、提高农民粮食种植积极性,以及吸纳农村闲散劳力、根除秸秆露天焚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发展中心主任罗军说。 本报记者 樊欣欣 文/图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