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至2004年,我的小姑在濮阳生活了23年。2004年,姑父因肺癌晚期,小姑陪他回到了湖南老家,住在山里,安心伺候姑父,陪他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几年。我去山里看望他们时,小姑和姑父会和我说起往事。其中,令我羡慕的是,他们的美好姻缘,竟因《濮阳日报》而起。
1985年,小姑23岁,好读书,颇有笔力,喜欢写作,工作之余,常会挑灯创作。不过,这一年,她多在厂里内刊上发点文章,只在《濮阳日报》上发过一篇稿件。她的理由是,能人太多了,自己只写好厂里面的稿子就好了。然而,正是刊发在《濮阳日报》的这一篇稿件,为小姑带来了她的幸福姻缘。
那篇稿件是关于郑板桥的轶闻趣事。姑父在电力部门工作,也是一位舞文弄墨的才子。姑父爱读《濮阳日报》,一天突然看到小姑的文章,他眼前一亮,心想,这是一位什么样的作者,把郑板桥写得这么有意思!当即萌生找到这位作者的想法。但是,姑父大了小姑15岁,而且,还新近丧偶,他害怕自己这种背景,万一遇到女性作者,到时候别被人误会自己“图谋不轨”呀!
姑父把想法藏了起来。他把这期《濮阳日报》放在案头的显眼处,作了个决定:他也写。
很快,一篇有关濮阳杂技发源地——东北庄的文章见报。文章对气功、跑马、变戏法等杂技表演项目的描述活灵活现。姑父不知道的是,他的文章同样引起了小姑的注意。当时同龄的姑娘,都有男友或已婚,唯有小姑,因未婚夫移情别恋后,一直单身。
1987年,小姑所在的纺织厂和姑父的电力部门举行联欢,命运才有了奇妙转折。姑父朗诵了小姑写的那篇文章的两个精彩段落。小姑听得面红耳热,她的领导悄悄告诉她,姑父是谁。姑父的领导和同事也打听到文章作者就在观众席上。大家就开心起哄,双方领导都大力推崇各自的“才子”“才女”。
就这样,小姑和姑父相识了。年轻的心,因《濮阳日报》结缘,爱情的火花在含蓄中四射。订婚、结婚、生育,二人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全部完成。婚后,他们举案齐眉,十分幸福。姑父常说,何其有幸,得到小姑的不弃和青睐,小姑是下嫁了;小姑则说,是她高嫁了。夫妻互相欣赏,果然有利于促进婚姻生活的良性循环。有了爱情之后的姑父,心定了,仕途也顺利了许多,很快就被提拔为部门的副职。
2003年初,姑父意外地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姑父担心自己走后,小姑会过不好,想让小姑将来忘了自己,再找个可托付后半生的男人。于是,在回湖南前的时间里,姑父突然性情大变,经常无故找茬责骂小姑。小姑如此聪慧的女子,岂能不知姑父的想法?姑父见穿了帮,只好承认,这是自己的“诡计”。但他不愿意去治疗,因为花钱,还额外增加许多痛苦。小姑看穿了姑父的心思,提出,回湖南乡下去生活,做保守治疗。姑父自然欣喜不尽。
生养姑父的青山绿水,给了姑父最后的安慰。两年后,姑父还是走了。走时,他只有一个遗憾,没能照顾小姑到老,他觉得愧对妻子,她本来可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姑父不愿小姑在他身后想他,便要求子女亲人,不要留他的遗照,并将他一直珍藏着的那份有小姑文章的《濮阳日报》在坟前烧掉。子女们照做。但遗照,小姑坚持留下来了。姑父以为,这样就能使小姑忘了他。他希望小姑再找个合适的男人。然而,小姑没有再找。小姑看上去确实云淡风轻,始终没有再提起姑父的名字,但背地里,常常看着姑父的遗照发呆出神。
2021年,小姑也走完了她的一生。她是笑着走的。临终前,她让人找来纸笔,好像是要写点什么,但小姑在纸上费力地写下来的只是一个“氵”。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宁可相信,这是小姑对《濮阳日报》,对自己和姑父之间丰沛婚姻的感恩。曹荣芳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