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去市里医院看病,做B超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现在好了,我们镇卫生院有了高科技,不用排队,不需要预约专家号,就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断,真方便!”8月4日,家住华龙区岳村镇东田村的李大姐赞叹道。
李大姐口中的“高科技”,其实指的是人工智能超声辅助诊断系统。为进一步提高基层诊疗水平,缓解基层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及分布不均的问题,2024年,市委、市政府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推广应用工作”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进一步丰富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在家门口就医的需要。
现在该项目进展如何?牵头负责民生实事工作的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早在今年6月20日,我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推广应用工作就已提前完成,全市110家医疗卫生机构装备了人工智能超声辅助诊断系统296个模块。这110家医疗卫生机构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所有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2家民营医疗机构。
“高科技”助力精准医疗
近年来,我市抢抓智慧医疗产业风口,加速新兴产业生态链培育,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医疗”融合发展,全市医疗诊断标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智慧医疗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智能血管显像仪、超声AI辅助诊断系统、3D精准手术规划和评估系统、介入导航机器人、远程诊疗系统……8月3日,走进濮阳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一台台由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医疗仪器设备令人大开眼界:在智能血管显像仪下,隔着衣服也能清晰看到身体中血管的分布情况;有中医AI机器人的帮助,仅用45秒,就能通过面诊给出12项健康指标;不到3分钟,人工智能超声辅助诊断系统就可完成甲状腺、乳腺结节筛查分析并出具报告。
这些人工智能软件系统和机器人,全部由濮阳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自主研发,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全国800多家医院。其中,超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更是在我市110家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
“我们在做甲状腺、乳腺检查时,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能够进行超声快速扫描分析,全自动实时探测甲状腺、乳腺结节,勾画出结节轮廓,实时提示结节位置,可防止漏扫、提升扫查效率,还能实时判断结节恶性风险并实现自动分级,自动生成结构化报告。然后将系统报告与医生的诊断结果相结合,可以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快速、高效的影像诊断,让更多患者得到更加及时的诊治。”市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李亚敏说,自2022年市人民医院引进该系统以来,共为近3万余名群众进行诊断,通过临床实验确认,诊断准确率达93.5%。
“全覆盖”守护群众健康
“每年我都要复查3次甲状腺,以前是去市人民医院,人可多。这两年我在家门口就把检查做了。每次一检查完,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8月5日,刚刚在华龙区黄河路社区服务中心做完超声检查的徐阿姨笑着说。
家住黄河路街道热电厂家属院的徐阿姨,在3年前的一次体检中检查出患有甲状腺结节,且结节有恶性的可能,但倾向于良性。由于她想保守治疗,就每4个月在市人民医院进行一次彩超复查,观察结节的大小变化。去年,她得知黄河路社区服务中心引进了人工智能超声辅助诊断系统,其准确率已经达到知名三甲医院专家水平,于是,之后的每次复查,李阿姨就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
黄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辖区13个社区6万余名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我市基层医疗机构中率先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目前,该中心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已诊断1200余人,其中甲状腺偏恶60余人、乳腺偏恶40余人、颈动脉斑块20余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相当于一个三甲医院的专家组,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甲状腺、乳腺的良恶性,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出三甲医院乳腺超声专家的诊断报告。对于不严重的患者,能让他们快速消除内心的恐惧,避免他们去做穿刺、做手术。”作为一名有着几十年经验的基层超声科医生,魏淑娟深有感触:“该智能系统在全市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可辅助更多基层医生更快发现问题,大幅提升诊断效率和精准度,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全面解决老百姓就医‘最后一公里’。”
“抓落实”提升工作效能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加快推进这项民生实事任务落地见效,更好更快惠及更多群众,市发展改革委、市卫健委压实责任,定期督导,保障工作高效推进。
作为牵头部门,市发展改革委认真履行重点民生实事牵头抓总职责,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实施和推进,并建立台账,对最新进展进行每月汇总,严格按照台账节点紧盯项目进度,督促项目加快推进。
作为责任单位,市卫健委成立工作专班,细化分解任务,对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结构、功能定位、性质、业务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在明确所有乡镇卫生院必须安装使用的前提下,要求所有县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全部安装使用,并积极争取社会办医疗机构安装使用。同时,成立人工智能超声辅助诊断系统临床应用专家指导组,组织开展临床应用集中培训或巡回现场指导,不断提升应用质量和水平。
目前,我市已开展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近20万例,与医师诊断符合率平均达到93.5%,有效缓解了基层超声诊断专业人员少和能力低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基层常见疾病首诊和疑难疾病识别能力,以精准诊断留住了患者,从而实现“首诊在基层,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市”,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见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大专家”级别的诊断技术。记者 樊欣欣 通讯员 李晖 张明濮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