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要面向企业。企业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8月2日,市委书记万正峰在市政协“着力打造豫东北职业教育高地”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打造省际公共服务高地”是2024年市委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联合确定的年度重点协商课题,也是市政协常委会议政性协商课题。为做好这项工作,市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广泛调研,在反复讨论、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将“打造豫东北职业教育高地”作为“打造省际公共服务高地”的切入点,从职业教育入手,提升我市公共服务发展水平。
开诚见真知,商量出灼见。在市政协九届九次常委会会议上,围绕“打造豫东北职业教育高地”议题,万正峰与政协委员“开诚商量”。会场上,与会人员争相发言、阐述观点,深入探讨濮阳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
发展职业教育——大势所趋、机遇所在、发展所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河南省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濮阳市积极谋划、大力推动,建设了一批省“双高”院校和示范性专业点,“中原焊工”“濮阳美发”等一些具有濮阳标识度的职教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到2025年,全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高达3000万人,缺口率达到48%。”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市政协委员、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东城向大家分享了一组调查数据。他表示,打造职业教育高地可在濮阳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区域经济优势,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有力推动制造强市建设。
市政协社法委主任张新甫提出,濮阳位于豫鲁冀三省交会中心,今年《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出台,更是为濮阳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战略机遇。
市政协副主席张勇更是强调,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打造豫东北职业教育高地是大势所趋、机遇所在、发展所需。
发展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培养不能“两张皮”。
“企业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为濮阳新质生产力发展增智赋能。”濮阳惠成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悲鸿说。他希望,我市推行的新型学徒制职业培训能够更加常态化、更有针对性、更加贴近企业发展实际。
濮阳濮耐高温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牛亮呼吁,加大机械及电气自动化类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公寓供给,加强学生就业辅导,助力企业人才队伍稳定发展。
蔚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事经理胡文捷建议,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化工产业聚合、龙头企业牵引、中高本各类学校协同育人作用,打造多层次、多领域、更具内涵的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他表示,将以绿色化工实训基地为平台,集聚更多企业和科研资源助力濮阳化工产业发展,共同把实训基地做成全省一流特色职教品牌。
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要勇担主力军职责
职业院校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面对新时代新征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各职业院校信心百倍、主动谋划。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邓德华表示,要紧贴区域发展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力度与黏度,提升校企合作广度与深度,加强订单式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濮阳职业教育“出圈”“出海”。
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殿峰对学院发展信心十足,表示要把油气工程、现代化工、材料工程打造成国家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群,把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建成高等职业教育专科特色名校。
濮阳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校长张富献激动地说,将突出特色、守正创新,充分发挥职业学校优势,吸引更多企业、行业参与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来,共同推动濮阳职业教育取得新辉煌。
发展职业教育——各级各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公众的广泛认可。
市政协委员、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赵永亮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浓厚氛围,吸引更多学生选择并受益于职业教育。
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冯勇表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德技并修,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
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段升显表示,将眼睛向内促进问题解决,优化专业布局,加强技工院校内涵建设、实训装备建设,以高水平培养、高技能训练、高质量就业提升技工教育影响力吸引力。
濮阳县委副书记、县长刘锐说,将加大对产教融合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健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为行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全面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
发展职业教育——要推动专业化品牌化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目前,全市上下正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濮阳发展同频共振,努力将濮阳打造为鲁豫毗邻地区技术技能人才集聚区、河南高端劳动力“蓄水池”、豫东北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万正峰一一回应企业家的建议,并对委员们深入调研思考、支持濮阳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的做法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将认真研究和吸纳委员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紧密切合濮阳实际,紧扣“职业”概念,更好地推动全市职业教育专业化品牌化建设。
市政协主席徐慧前希望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立足职责练好“内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多建务实之言,多献睿智之策,共同把濮阳职业教育发展推向新高度,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濮阳实践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本报记者 王莹 通讯员 袁娜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