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2月,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公布了市政府2024年度10项民生实事项目,件件利民、事事贴心。为确保各项民生实事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涵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为民情怀,按照各项目标,紧盯不放、克难攻坚、全力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以实际行动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即日起,本报开设《关注民生实事》专栏,追踪报道10项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情况,敬请关注。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劳动者技能、壮大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手段,是稳就业保民生的关键之举,也是市政府对我市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
7月29日,记者自市发展改革委、市人社局了解到,截至7月28日,今年全市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8.77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7.17 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4.87万人,分别完成2024年民生实事年度目标的125.3%、119.5%、324.7%。
时间刚刚过半,任务却已全部完成。一组组数据,见证了我市技能培训、人才培养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6个多月就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我市采取了哪些“硬核”举措?
稳岗增技 扩面提质
技能培训彰显实效
订单式、定岗式、套餐式、项目制……近年来,我市围绕特色产业,聚焦化工产业新材料、新技能、新工艺,推动中原油田、中原大化、蔚林化工、宏业控股等化工产业龙头企业全面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技能提升、转岗轮岗、安全操作等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培训精准度、人岗适配度,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同时,我市积极将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培训对象,充分发挥公办职业院校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实现了“毕业即持证”,并鼓励学生在取得本专业证书的基础上,通过技能考核取得更多专业证书,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方面,我市按照“参训农民+专家教授+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政策扶持+跟踪服务”集成培育模式,实施整村推进,打造濮阳县“禽蛋之乡”、“清丰红薯”、“南乐秋梨”、“范县水稻”、“台前大蒜”等特色品牌,培养了一大批懂技能、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农村实用人才。
下放权限 自主创新
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日趋成熟
“从一名没有技术的失业人员,到现在月收入8000元左右,是母婴护理培训让我拥有了一技之长,还顺利就业。”提起技能培训给自己带来的变化,7月26日,濮阳市爱佳家政服务有限公司高级月嫂张瑞丽高兴地说。
张瑞丽今年48岁,家住华龙区任丘路街道凌云小区,曾在中原油田当过工人,也经营过一家小店,后因效益不理想关闭了门店在家待业。今年年初,张瑞丽在市三力职业培训学校参加了母婴护理培训。经过20余天的培训学习,取得高级月嫂资质后,张瑞丽成功被濮阳市爱佳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聘用,并先后在华府山水小区、海斯顿小区、绿景花园小区开展家庭母婴护理服务。
近年来,市人社局积极发挥院校培训主阵地作用、社会培训机构有效补充作用,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并依托行业协会,在家政月嫂、美容美发、建筑防腐、餐饮食品等行业建立社会评价组织,明确各行业从业人员培训、评价、薪酬要求,从而提高了从业人员持证率、就业率、增收率。
我市还先后设立社会评价机构17家、院校评价机构17家、企业自主评价机构321家、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机构21家,涵盖近1000个职业(工种),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支持县(区)成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按照属地原则将评价机构管理权限全部下放,以更优更快的服务促进技能人才工作高质量推进。针对我市特色产业,编制开发整理收纳师、数字化营销、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整理、通草浮雕制作等多个行业评价考核规范,促进行业技能水平提升。为拓宽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我市打破学历、资历、年龄、比例等传统条件限制,对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解决问题、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技能人才,可以直接认定为技师、高级技师。
强化根基 赋能企业
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创新
近年来,我市聚焦绿色石化产业,建立河南绿色化工公共实训基地,为绿色化工产业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依托濮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农业实训中心,加强农业技能人才培养;聚焦新能源产业,建立氢能产业研究院,大力培养氢能产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市在新能源研发、生产、维保、回收利用等方面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聚焦县乡特色产业,我市建立特定行业人才培养基地,针对性更强,培养成效更加显著。南乐县会展产业遍布全国各地,从业人员数万名。为此,我市特地建立会展行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先后培养会展产业高技能人才5700余名。清丰县家具产业已形成全国性产业聚集,吸引了全国百余家家具企业到清丰落户。在此基础上,我市依托清丰家居研究院成立家居行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先后为全市家具产业培养技能人才1900余名。
我市还在各类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实现校中厂、厂中校。鼓励优势产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建立产业学院,如河南生物基研究院与濮阳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深度合作,开设了生物基产业学院,开全国生物基产业先河。
一次次的技能培训,让越来越多劳动者实现“一技傍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路在脚下铺就”,这也必将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技能人才支撑。本报记者 樊欣欣 通讯员 李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