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草木葳蕤、绿意葱茏,水波荡漾、芦苇青青,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偶尔有白鹭掠过……7月4日,沐浴着熹微晨光,走进濮阳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一幅幅优美画卷映入眼帘,层次分明的绿植景观与错落有致的园林设计令人感受到“出门见景”的满满幸福。
濮阳金堤河是北金堤滞洪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洪、排涝、灌溉用水等重要作用,是黄河下游特有的内陆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目前这里生物多样性丰富,以前脏乱差的河道环境得到彻底改变,换来的是清澈的水体、色彩丰富的花草和各种湿地植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湿地公园日均接待游客千人以上,节假日甚至达到万人以上,成为我市一张亮丽的名片。
正在散步的市民王芳说:“我们周末经常来这里玩。这里水质好、鱼鸟多,植被茂密、空气清新,环境真的是越来越美,简直就是一个天然氧吧。”
“我市以濮阳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为标杆,实施‘自然保护地绿美’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森林、湿地公园13处,高标准建成范县王庄桥湿地、马场坑塘等湿地植被修复项目,新增绿化面积200余亩。建成丹水湿地生态文明体验基地,推动森林旅游、森林体验、森林康养等新业态融合发展。而这些喜人的变化都得益于我市扎实推进林长制工作。”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实施林长制为保障,以挖潜增绿、提质增效为工作着力点,统筹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全市完成造林5600亩,占省下达目标任务的181%,完成率位居全省前列。
强化领导,完善机制,着力推动工作高效运行。推动四级林长联治,建立健全四级林长体系,全市共设立各级林长6468名,林长职责公示率100%,各级林长开展巡林4316次,会商解决林业资金、林权抵押、林地增收等发展难题12项。建立“三长”融合监管机制,整合管理权限,林长、河长、田长“三长”合一,信息共通,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协同作战,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健全督查问效机制,全面落实林长巡察、督查机制,实行月巡查、季督查制度,严格落实“三单一函”等8项制度,通过任务清单化、台账化,保障了林长制工作高效运行。
统筹规划,挖潜增效,推动平原林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扩绿增效新工程,深入开展“一村万树、果树进村、绿满村庄”专项行动,统筹推进廊道绿化提升、农田林网建设。综合提升城乡生态功能,形成了布局科学、景观优美、环境舒适、生态完善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破解资金瓶颈,累计使用贷款8.96亿元,国储林项目保持了正常运营。破解空间瓶颈,充分利用乡村道路和田间路沟河渠,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近2万亩。破解增收瓶颈,探索林药、林农、林油等“国储林+”模式,高质量林下经济面积达2万亩,实现亩年均收益5000元以上。壮大林业资产新优势,做大、做强、做优林果产业,全市经济林规模达到15.23万亩,创新示范林下种菌养禽高效生产模式,林下经济面积达到26.3万亩,年产值15.5亿元。上半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79.6亿元。
压实责任,守好底线,保障林业生态安全。健全信息智慧化巡护功能,全市累计投资约1180万元,建成市县智慧林长制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并与国土监控平台对接运行,实现了森林资源监督监管常态化。目前,全市林地信息化监管监控46.55万亩,覆盖率达87.1%。建立“林长+”监管体系,建立完善森林资源数据库,对疑似违法采伐林木图斑654个线索进行实地核实,依法依规进行严厉查处。投入140余万元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5.17万亩次。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全市无森林火灾发生。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全面深化“林长+检察长”“林长+公安局长”“林长+法院院长”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案件联查联办机制,开展联合执法22次,发现和查处违法占用破坏林木案件4个、滥伐林木案件11个,有效保护了林草资源。推进群管共治,通过电视台 、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向社会公告林长名单,在主要路口地段设立林长公示牌658个,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记者 王莹 通讯员 王磊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