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盐碱地上奏响“渔欢曲”
——濮阳县王称堌镇张林渔业“皖鲈”繁育养殖基地采访记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6-25 07:23:37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如今,不是只有在大江大河里才能寻觅到鲈鱼优美的身影。在濮阳县王称堌镇张林渔业“皖鲈”繁育养殖基地,恒温大棚里就养出了肉质鲜美的大口黑鲈。

该基地充分开发王称堌镇东北部盐碱地及各村废旧坑塘,建设15座高标准恒温大棚,年产鲈鱼苗8000万尾,年产值5000万元,成为豫北地区最大的“皖鲈”繁育养殖基地。

6月21日,记者到该基地探访,走进光线昏暗的大棚内,蓝色的帆布水池寂静无声。

随着技师张金彪打开灯光,只见成千上万条鱼苗在水面欢腾跳跃,本来平静的水面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它们知道吃饭时间到了!”张金彪话音刚落,就麻利地拿起一个塑料瓢,盛入鱼饲料,沿着水池四周均匀撒着鱼食。鱼儿争相抢食,水面上翻腾起一阵阵水花。

“这一个池子里有多少尾鱼苗?”望着活蹦乱跳的鱼苗,记者问道。

“陆陆续续已经卖出去不少了,目前这个池子里大概有六七万尾。我们的鱼苗体形好,味道鲜美,浑身只有一根大刺,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张金彪自豪地说。

“来,看看我们的鱼苗长啥样!”张金彪说着,随手就用渔网网上来了十几条小鱼苗。只见鱼苗灰黑色的鱼鳞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银白的肚皮油光水滑,宽大的嘴巴一张一合,果然不负“大口黑鲈”的盛名。

据了解,基地15个恒温大棚里,其中10个大棚是生产车间,共有40座鱼池,其余5个大棚是蓄水池,保证生产车间内的水质更洁净。每名工人负责一个生产车间,进行精细化管理。每天早晚,张金彪和同事都要用吸污泵将水池吸污两遍,通过自动智能控制箱换水两遍,保证水池的清洁度和透明度。大棚内,换氧设施24小时不间断运行,保证鱼苗健康成长。记者看到,这里每个鱼池里的水都是清澈见底,整个大棚里干净整洁,几乎闻不到鱼腥味。

除了繁育鱼苗,该基地还有2个养殖大口黑鲈成鱼的池塘,2个池塘距离大棚不远,共有13亩。记者去现场参观的时候,天空中下着蒙蒙细雨,池塘水面上燕子来回低飞。因为下雨天水面溶氧值低,鲈鱼都躲在水下。据该基地负责人李思政介绍,2个成鱼池塘共有鲈鱼2万余尾,目前每条鱼大概300克左右,长到600克的时候就可以销售了。

“别看王称堌属于盐碱地,不适宜种庄稼,但是盐碱地养鱼,肉质却非常鲜美。”李思政说,“而且濮阳这边营商环境比较好,我们有什么事儿说一声,当地负责人就第一时间帮忙解决,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很大便利。”

李思政介绍,下一步,该基地将按照国家级鲈鱼良种场标准,建设苗种产育用房、成鱼生产车间、渔业科研用房、智慧渔业用房等,逐步打造成优质水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产业园发展,扶植周边农户进行水产养殖,让更多群众通过水产养殖走上致富路。记者 张岚岚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