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市消费者协会提醒考生及家长——
高考前后要谨防十一个陷阱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5-31 08:11:40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即将来临,每年高考前后都有些人借高考行骗等。5月30日,市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在做好考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同时,高考前后要谨防各种骗术,避免“踩坑”。

“押题辅导”“真题出售”有猫腻。培训机构考前利用学生和家长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焦虑心理,通过发短信、贴广告、网页弹窗等方式兜售所谓的“高考真题”“绝密答案”,标榜“准确率极高”“违约退款”等诱惑信息。只要你触碰就会以“预付订金”等名义要求你付款,或是假借传送“样题试卷”的名义发送非法链接,套取个人信息。一旦支付钱款,诈骗分子便会果断将你拉黑。

“强脑补脑”保健品不可信。在电商平台上搜索“补脑保健品”,就会看到有的直接打出了针对中高考考研考证的招牌。保健品并非药品,也不能替代日常饮食,家长不要迷信某些保健品“强脑”“健脑”虚假宣传,盲目给考生增加各种保健食品。

“作弊器材”不可碰。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微信、QQ、网页等平台发布销售短信橡皮、无线耳机等作弊器材信息,声称其器材可以通过考场检查,并承诺在考试过程中会有“高手”帮助作答,同步传递答案,帮助你考出高分。此类广告宣传,十有八九是陷阱,即便是真的,也决不可触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历年高考都有作弊者落网。

“提前查分”是陷阱。骗子通过短信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虚假查分网页,一旦你点击进入,就会以“有偿查分”为由让你掏钱,或将病毒植入你的手机,从而获取个人私密信息。

“内部大数据”是谎言。一些网站和机构宣称拥有所谓的“内部信息”、掌握“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院校”等,还有一些咨询机构杜撰所谓“志愿填报专家”,打出“团队的专家获得高考志愿规划师认证”“来自著名高校”等虚假广告。事实上,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信息”,有关部门也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冤枉钱,而且可能报错志愿。

“黑客改分”不可能。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广告或短信,自称是能进入高招办系统的“黑客”,可以修改高考成绩,并通过伪造微信聊天记录等制造某学生被某大学录取的假象,同时索要高价“服务费”。高考采用的是内网阅卷,根本不存在外部黑客入侵的可能,“黑客改分”绝无可能。

“内部指标”是骗局。骗子一般都是假冒招生办工作人员或有高校领导的熟人,声称可以买到“内部指标”或者搞到“特长生”的名额。一旦你相信就会落入骗子布好的陷阱,骗子会以缴纳保证金占取名额为由诱骗受害者不断转账。我国高考招生实施“阳光工程”,各高校的招生计划都会向社会公布,所谓的“内部指标”都是骗局,花钱进的只是高校成人教育学院或网络教育学院,所发文凭与普通高校计划内招生并不相同。

“录取通知书”要甄别。一些骗子专门在网上收集大家的录取信息,然后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或制造虚假的高校网站,骗取住宿费或学杂费。大家在登录学校和教育部门网站时,一定要仔细鉴别真伪,要通过官网认证的链接或学校、教育部门官方发布的网址进入,转账汇款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核实账号真伪。

“野鸡大学”要提防。“野鸡大学”通常采用与知名院校相似、容易混淆的名称,以混淆视听的方式招收学生,以各种手段钻相关国家法律漏洞,滥发证书和文凭,而这些证书或文凭往往不被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名称听起来十分高大上,实则属于“野鸡大学”,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仔细甄别。

“疑似作弊”莫确认。往届高考曾发生过以“疑似作弊”短信实施诈骗的案例,不法分子往往声称自己是“某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办”,以短信方式通知考生“在考试中疑似作弊”,要求考生拨打预留的电话号码进行确认,考生一旦回拨电话,就可能被不法分子以“处理作弊行为”为由实施诈骗。

“高考补贴”实为骗。不法分子假借教育部门工作人员或学校老师的名义,以电话或短信的形式“通知”考生,可以在某些网站上填写银行卡、支付宝等金融账户信息,申领“高考补贴”或提前办理“助学贷款”,一旦填写相关信息,不但无法领取所谓的“补贴”或“贷款”,金融账户内的余额也可能会被不法分子洗劫一空。本报记者 袁冰洁 通讯员 刘新霞




责任编辑:薛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