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两边众商云集,各色摊位一字排开;赶会的人成群结队,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勾勒出一幅极富烟火气的生动鲜活场景。这是记者近段时间以来在我市多个传统大集上看到的场景。
集,在濮阳也称“会”。不少乡镇、农村约定俗成,在某一天或几天内在某个地方集中举办集会。曾经,赶会是人们进行市场交易、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重要手段。在商场超市扎堆、网购早已成习惯的今天,贴着传统标签的传统大集为啥依然火爆?记者走访我市多个集市,去探寻其中的答案。
传统大集火爆不减当年
5月8日,记者在市城区金堤路与胜利路交叉口看到,众多摊位在金堤路两侧整齐排开,一直向北延伸到黄河路,卖衣服、水果、小吃、日常百货的摊位至少近百家。一名摊贩告诉记者,当天是农历四月初一,马拐村传统的集会在这里举办,大家都是来赶会的。
一名卖衣服的商贩说:“我今天上午卖出去20多件。”在采访时,又有几名路过市民停下来挑选衣服。记者发现,无论是卖小商品还是卖小吃的生意都不错,用交易旺盛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商贩又告诉记者,几天后,也就是农历四月初八,西白仓村的集会也将在这里举办。
金堤路上的集会,只是我市众多传统集会中的一个。记者了解到,从市城区到县区再到乡镇,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会。它们并没有因时代的变化而消失,有的反而更加火爆。今年农历正月,记者前往南乐县参加仓颉庙会,该庙会是南乐县梁村乡史官村和附近多个村庄的传统集会。近年来,该庙会规模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越来越大,甚至河北、山东的商贩、群众都来摆摊和赶会。
4月中旬,记者在濮阳县子岸镇采访时,也见到了盛大的赶会场景。濮渠路两侧、子岸街上,摆摊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前来赶会的人摩肩接踵。一名水果商贩介绍,她是在庆祖镇做生意的,平时周边海通、子岸等乡镇有会时,都会去赶会,“效果比守着店好”。
传统集会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在购物越来越便捷的今天,传统集会为什么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呈越来越火爆的态势呢?记者走访了多名赶会的市民、摆摊者,从他们口中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90后景先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喜欢拍一些民俗、市井画面。近年来,他陆陆续续拍摄了我市20余个传统大集,拍了近千张照片。景先生说:“赶会是流传上千年的习俗,从这些习俗中能感受到咱老祖宗的一些文化。”
“我记得小时候跟大人赶集的场面,棉花糖、烧饼等食物到现在都留在味蕾里,所以现在还经常会到一些集市赶会。”80后杨先生带着老婆、孩子一起来赶会。
除了赶会的市民,那些摆摊的商贩也热衷于赶会。在南乐县福堪镇集会上,张果屯镇50余岁的张大爷说,他摆摊20余年来,经常在南乐县各个乡镇上赶会,“东西卖得快”。像5月初金堤路上的会,除了附近的商贩,还有从中原油田总部、濮阳县、清丰县等地赶来的商贩。虽然商贩很多,有些商品还有重叠,但大家图的是会上的人气,各赚各的钱。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传统集会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集会氛围感强,容易将人带入美好的记忆中;传统集会本地特色味儿弄,更能吸引本地和周边人;传统集会更开放,谁都可以去摆摊;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和变化……
让传统集会为城市文旅增色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传统集会还有一个新特点,那就是除了各种卖东西的商贩外,还有戏曲、武术、魔术、杂技等表演,当地一些非遗产品也在会上进行展示,很好地推介了本地的文化。
以仓颉庙会为例。近年来,仓颉庙会已经由群众自发变成了政府有组织的行为,南乐县委、县政府将仓颉庙会作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刺激消费、提升本地文旅知名度的重要平台,将会期延长、项目丰富,从而使仓颉庙会成为三省交界区域特别盛大的庙会,很好提升了南乐县的知名度。
濮阳县的瑕丘庙会,现在也已经成为文化代名词。在濮阳县文旅部门、五星乡及村委会的倾情推介下,“万人同吃一锅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全国、全省、全市多家媒体报道。以瑕丘庙会为依托,庙会所在地已成为濮阳县重要景区。
采访中,多名市民告诉记者,传统大集热闹和火爆的背后,是传统消费观念的回归。尤其是随着文旅热度的攀升,人们越来越讲究体验式游玩、体验式消费,传统大集作为一种商业形态,日渐成为推动文旅融合的创新载体。它既能展销乡村的特色农产品,又能推广当地的非遗文创。特别是很多乡镇把赶集延伸到夜市,把夜生活与群众性文体活动紧密结合,繁荣了乡村夜经济,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一些自媒体从业者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在集会现场将热闹场景传递给全国网友,对当地知名度的确是一种提升。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农村大集,火在大集产品的原汁原味,火在大集传承的文化味道,也火在当地政府和经营者的不断创新。物质极大丰富的互联网时代,它们依然是镶嵌在乡土社会的颗颗“珍珠”,既散发着历史的悠远气息,又脉动着现代的动感节拍;既带动了城市商业的繁荣,又丰富了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现代化商业模式的重要补充。愿这种传统集会在刺激消费、带动文旅方面,能起到更大作用。本报记者 袁冰洁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