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乡村行·看振兴丨又见旋木老手艺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3-28 07:31:37   

擀面杖排列有序,光可鉴人;狼牙棒精雕细琢,纹理清晰;哗啦棒槌憨态可掬,摇起来哗啦作响……3月25日,在市龙城广场南侧,记者路过杨刚民老两口的旋木制品摊,看到一件件散发着原木清香的旋木工艺品做工精巧、造型别致,既具实用性又有观赏性,忍不住停下脚步,现场采访了他们。

“昨天晚上下雨了,今天有点冷,我以为杨师傅不会来了,也没下楼。谁知刚才隔窗一看,人家两口子早在这里候着了,这才慌慌张张地跑来。这是我专门请杨师傅制作的第三把木剑了。”家住附近的康女士,一边把玩欣赏着手上的木剑一边说。上星期,她请杨刚民打制一把木剑,早晨锻炼身体用,约好今天交货。她先前的那两把,让两个跟她一起晨练的姐妹要去了。

“看大妹子说的,这都春天了,冷不到哪去了。再说定好的日子,只要你不改时间,刮风下雨俺都会来哩。手艺人不光守艺,还守时守信,这都是老辈人留下的传统。”

这样说着,杨刚民手持刻刀、脚踩踏板,又低头干起活儿来。他面前摆放着一架小型的旋木车床,正在加工一根木头。手拉脚蹬中,一根擀面杖渐具雏形。

杨刚民告诉记者,旋木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因为加工时须围绕中心轴旋转木料,所以得名旋木,也有地方叫木旋。旋木工艺最大的特点是,手艺人手持刀具对木头不停地旋削,直到旋削出理想的形状。

杨刚民今年68岁,家在清丰县六塔镇杨楼村,我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旋木工艺传承人。他说,打他记事起,家里就摆满了成品和半成品的旋木器具,爷爷、父亲都是旋木工艺的行家里手,农村称之为木匠。那时候,这门手艺还很吃香,不仅能养家糊口,还能有盈余。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棒槌、脸盆、笔筒、茶筒、碗、蒜臼子和口哨、哗啦棒槌等物件,多数是旋木制品。因做工精细,品种齐全,杨家旋木在冀鲁豫三省交会地带小有名气,慕名来家里定制旋木器具的客户络绎不绝。从小耳熏目染,杨刚民十几岁就开始跟着父亲走村串巷为人加工旋木器具了。

“不同的旋木制品需要不同的木材。”杨刚民说,“咱这一带,常用的有榆木柳木梨木。这个擀面杖用的是枣木。枣木颜色好看,花纹漂亮,因其生长过程中抗风沙抗病虫害能力强,木质结实坚硬,油烹水煮都不易开裂变形。”

杨刚民告诉记者,选好木材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去皮,然后再按照旋木制品的尺寸大小,将木材截成或长或短、或厚或薄的木段木板,在天气晴朗时风干晾晒。春秋时节风干晾晒20天就行,冬夏两季需要一个月甚至更久,以免过干或过湿。干过头或湿过头了,都会影响旋木制品的成色和使用寿命。车出成品后,还要雕花、修边、打磨、着色……

“旋木制品又慢又琐碎,也不值钱,如今已没多少人稀罕了,就他一个人还守着这营生不放。鼓捣了一辈子,也没弄出啥名堂。”木头变成擀面杖的过程中,旋木车床下堆起一些卷花和木屑,杨刚民的老伴蹲下身子,一边收拾一边说。

“你给人家说这些干啥?”杨刚民说,“祖传的手艺,还能在咱手上失传了?”

20世纪90年代,杨刚民先后收过三个徒弟。除了本地的,还有一个从河北邯郸大老远跑来拜师学艺的小伙子。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手工制品逐渐被机械制品替代,一些传统手艺开始面临惨淡经营的困境,旋木也是。旋木工艺难度大,经济效益相对低,愿意学习和传承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杨刚民的三个徒弟也相继另谋生路去了。

杨刚民的儿女都有各自的事业,经济收入不错,早告诉他不用再耗神费力地给人家旋木了,好好享几年清福,可他听不进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是懈怠了这门手艺,而是更加有紧迫感了,天天起早贪黑地忙活。人家是少小离家,杨刚民则“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孙子孙女不得不把他的工具藏起来,才能让他闲下来,今年一过完年,他干脆携老伴来到市里,在经开区昆吾办裴王合村租了个房子,一门心思地从事起旋木工艺。

“我就是想趁着手脚还能动,再多打磨点东西。”杨刚民说。

“杨师傅的手艺好,物美价廉,结实耐用。我们这几个人玩的陀螺,也都是请他打制的。”旋木摊旁边,几个离退休老人正说说笑笑地抽打着各自的陀螺。鞭梢到处,几只大小不一的陀螺飞速转动,嗡嗡作响,虎虎生风。

这时,一位高姓女士来取先前定制的一对狼牙棒,仔仔细细地看了看,又上下左右地挥舞了几下,连声说好。

有人夸老伴的手艺好,杨刚民老伴的情绪也好起来了,指着挂在三轮车把上的两个二维码牌说:“大妹子满意就好。恁是用现钱,还是用微信、支付宝?”

高女士说:“我给你微信转账吧。”

杨刚民老伴告诉记者,儿女见九头牛也拉不回他们的老爹,也不劝阻了,帮着设置了收款二维码。不图他们挣多少钱,收回木料的成本就行。孙子孙女的态度也变了,说要凑个双休日来给爷爷奶奶拍视频,准备把他们的旋木工艺品推介到网上去。

“没想到老了老了,”杨刚民老伴乐呵呵地说,“又时髦了一把。跟他出来这些天,我也学会用手机买米买菜了。”

说话间,旋木车床转动间,又有人围拢过来,挑选擀面杖、蒜臼子、笔筒等。嘀嘀声不断响起,每响一次就有声情并茂的语音提示,已到账多少多少元。

雨后初晴,老手艺搭载上新的收款方式,相得益彰,给街头又添一景。记者 刘文华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