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钱花到哪儿了?今年的钱要花到哪儿?
——2024年两会财政报告解读
2月4日,受市政府委托,市财政局将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提请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审查。2023年我们过得怎么样?钱都花到哪儿了?2024年的钱要花到哪?我市晒出财政“家底儿”。
2023年我们过得怎么样?
2023年,我市财政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际完成118.6亿元,增长1.6%;支出实际完成329.9亿元,增长2.9%。全市累计争取转移支付、债券资金389.0亿元,较上一年增加较上年增加14.3亿元,是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3倍。
钱都花哪了?
1.充分释放政策红利,积极纾困助企
全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20.7亿元
筹措资金3050万元,支持“万人助万企”活动有序开展。
争取24.9亿元国家“保交楼”专项借款
入选财政部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获奖励资金3000万元
78家企业通过“政采贷”融资1.2亿元。
2.着力扩大内需,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139.2亿元债券资金,支持146个重大民生项目建设。
统筹12.5亿元,支持水利、交通、新基建等领域一大批重大工程。
筹措2119万元,支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筹措1461万元,实施全市“1+14”人才政策,
筹措3999万元,为全市13.3万登记在册的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每人发放“爱心消费券”
筹措5240万元,支持汽车、电子和家电、商超等促消费活动开展。
争取3077万元,助力我市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3.科技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支持制造强市战略
全市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5.0亿元,增长50.1%。
安排产业资金2.9亿元,支持“两能”产业发展壮大、“四新”产业规模倍增、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和特色产业打造。
筹措5000万元,支持新型化工基地公共管廊项目。
筹措6800万元,支持5G+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
争取2275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头雁企业技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等。
积极申报规上工业企业满负荷生产省级财政奖励资金690万元,惠及企业42家。
(2)支持科技创新驱动
全市科技支出8.7亿元,增长22.9%。
筹措1.1亿元,创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新材料实验室启动建设,支持氢能源、生物质材料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筹措2410万元,支持省级中试基地、河南省生物基材料产业研究院、市科学院联合研发平台、濮阳智慧岛建设。
筹措4525万元,实施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化工新材料及氢能产业项目。
筹措4185万元,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
筹措1370万元,实行高新技术企业首次认定财政奖补。
筹措1045万元,支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配套奖补。
4.支持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农民共同富裕
全市农林水支出37.4亿元。
筹措13.0亿元,支持全市实施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项目687个。
筹措5.4亿元,落实惠农补贴政策。
筹资金2.3亿元,支持稳粮增产。
筹措1.0亿元,支持农业防灾减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全市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资金45.5亿元。
筹措农村综合改革资金1.7亿元
5.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市节能环保支出7.7亿元,推动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筹措2.1亿元,支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
筹措8289万元,支持农村清洁取暖、农村环境整治。
筹措2750万元,促进生态保护修复、植被恢复。
筹措1.6亿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获得省级生态补偿金奖励2872万元,统筹用于生态环境改善。
6.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市民生支出249.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5%。
全市教育支出66.2亿元,增长1.7%。
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9.7亿元,增长3.1%。
全市卫生健康支出41.6亿元。
全市累计发放惠农惠民补贴项目76项18.2亿元。
全市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7亿元。
总投资3.0亿元实施93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总投资56.0亿元启动14个棚户区改造项目。
筹措12.0亿元,支持平安建设、普法宣传、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法治政府建设等政法工作开展和重点项目建设。
7.纵深推进财政改革,财政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从严从紧编制预算)。
深化预算绩效管理。
规范高效实施财政监督。
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8.防范化解财政风险,有效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全市“三保”支出168.5亿元。
全市和市本级连续6年提前完成隐性债务化解目标。
圆满完成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防控任务。
2024年钱要花在哪?
1.支持制造业倍增行动
支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支持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落实各项纾困助企政策。
2.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持续优化城镇空间格局,不断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区位资源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
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公共服务项目落地实施。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
把金融机构支持“保交楼”配套融资纳入考核。
支持培育特色街区,打造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支持加快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3.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夯实农业基础。
全力保障乡村振兴财政投入。
支持保障粮食安全。
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坚持藏粮于技,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推进粮食生产转型升级。
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
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确保群众能发展、可致富。
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4.支持推动生态强市建设
全面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领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
持续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落实秸秆全域焚烧管控政策措施。
支持马颊河等重点流域污染、城市黑臭水体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修订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支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林草湿生态连通等生态工程。
5.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健全就业创业促进机制。
织密兜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落实各项困难群众救助政策。
支持文体事业蓬勃发展。
持续推进惠民惠农“一卡通”管理。
完善一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改进和加强预算管理的主要措施
依法强化收入征管。
精准对接争取资金。
调整优化支出结构。
提升资金使用绩效。
守住财政风险底线。
全力配合预算审查监督。记者 管淑颖 文字整理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