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家县级农村产权网上交易平台规模流转土地4.3万亩,推行“三资”融合、“三权”分置、土地托管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果蔬种植、畜牧养殖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产值达120亿元……
近年来,南乐县委牢固树立“党建+村级集体经济”理念,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县委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出台发展指导意见,建立“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农业部门推动、乡村全面落实”的工作机制,先后实施村集体经济三年“破零”、规范集体土地经营管理、集体经济提质等行动。目前,该县年收入20万元以上村达134个。
探索“合作共赢”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自古以来,周边十里八乡就流传着‘百尺的白菜、什固的葱、古寺郎的胡萝卜顶着缨’的民谣。我们这儿的胡萝卜个大、皮薄、水分多,凉拌、熬粥、炒菜、生吃,咋做咋好吃……”元村镇党委负责同志介绍。
据介绍,这一季的胡萝卜预计11月收获,但已被市内外、省内外客商提前预定完了。为推动古寺郎胡萝卜产业发展,该镇党委先后流转土地3000余亩,实现年产量7500吨、年产值3000万元的规模化种植,带动周边2800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为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该县推行设置农村产业发展党委,择优确定若干中心村与周边村抱团发展,依托张果屯镇烟之东村、西邵乡四坡村、福堪镇马村、元村镇古寺郎村组建产业发展党委,推行农户与合作社、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双绑”机制,引领农村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盘活“集体资产” 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现在集贸市场的环境越来越好,来这儿逛街买东西的人特别多。俺在这儿租个摊位卖童装,挣个零花钱不成问题。”福堪镇福堪街村村民赵占军说道。该镇将村集体所属的集贸市场进行竞拍发包、重新改造,既繁荣了第三产业,又为村集体每年创收45万元。
据悉,该县在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三资”清核、摸清村级集体“家底”的基础上,规范集体土地租赁合同,严格租赁程序,全县约1.1万亩集体土地亩均承包价格提高1.5倍,带动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350余万元。同时,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突破单一农业发展限制,采取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探索服务、电商、旅游、健康、物业等产业与村级集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步伐。
探索“土地托管” 发挥支部引领作用
“以前每天起早贪黑地干,也挣不了多少钱。自从把土地托管给村里后,每年光租金分红就有9000多块钱,再加上出去打工挣钱,小日子过得还算可以吧!”近德固乡跳堂村村民郭世建向记者说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党员干部带头,群众才会跟着干,村集体经济才能发展起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果屯镇烟之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占秒说,“村集体以255亩土地入股建设日光温室,每年仅分红收入就达到23.6万元,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40万元。”
该县将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专业合作社的产业优势有机结合,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并依规选举村党支部书记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全县322个行政村均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组织保障。同时,针对部分没有村集体土地的行政村,该县注重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上做文章,探索推行“农户+村集体+专业种植合作社+职业农民”的土地托管新模式,群众亩均分红1400余元。
“下一步,我县将紧盯产业兴旺目标,持续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做文章,着力补齐短板、强化优势,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艳虹表示。本报记者 王莹 通讯员 王晓冲 肖亚冰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