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龙的故乡,被誉为“中华帝都”“华夏龙都”。
中华儿女的母亲河——黄河,在这里穿过167公里,黄河滩区面积较大,过去贫困程度较深。
濮阳曾经是我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点区域。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濮阳实现31.6万农村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638个贫困村高标准出列。省级贫困县濮阳县、国家级贫困县范县、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台前县相继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
脱贫攻坚期内,全国扶贫车间现场会、全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现场会等曾在这里召开,智慧精准扶贫系统获得国际大奖,贫困重度残疾人兜底保障“四种模式”在全国推广。
2021年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以来,市委、市政府接续奋战,落实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取得斐然成绩,在全省脱贫攻坚年度成效考核中,我市连续3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
诸多的光环,始于濮阳市委、市政府接力棒的传递,始于其孜孜以求对工作的研究思考与大胆创新。
金融帮扶是发展产业的“助推器”。近年来,濮阳市着力探索创新金融帮扶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推行“双轮驱动、企业帮带”“多元主体、合作发展”“1+1手拉手”“自我发展、跟踪服务”四种帮扶机制,走出了一条“引金融活水、添发展活力、防金融风险”的新路子。
提供优质服务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以前群众想贷款特别难,需要费时费精力到镇上办理。这几年,金融服务直达‘家门口’,贷款更加方便了,特别是在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支持下,脱贫户用好贷款政策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8月17日,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玉甫深有感触地说。
昔日的赵家村,基础设施差,是建档立卡贫困村,430户1520人中有贫困群众88户330人。如今,村里的650座大棚共同“拱”起全国最大的茶树菇生产基地,2家企业落户于此,村民依托食用菌产业逐渐富了起来,村集体年收入近200万元。由过去落后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如今名头响亮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赵玉甫说,金融帮扶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你对发展有啥想法没?想自己干,还是跟着村合作社和企业一块干?”“企业还需要多少工人,都啥活?资金够不够?”……为提升金融帮扶质效,赵家村“两委”、驻村干部经常走访脱贫群众、帮扶企业,了解脱贫群众的发展愿望和企业的帮扶意愿、信贷需求,并进行登记造册,为金融机构提供数据支撑。
清丰县农商银行主动与赵家村加强对接,并在该村设立网点,明确信贷员金守岭专门跟踪服务,无论脱贫群众还是帮扶企业,只要有信贷需求,金守岭随时上门服务。“我们村委会成立了金融服务部,银行也有信贷员专门上门服务,申贷、还款、还息不用出村就能办理,方便得很!”脱贫户闫彩玲赞叹道。
赵家村只是我市提升乡村金融服务质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从加强对接、优化服务、宣传政策3个方面精准发力,定期对全市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和脱贫户进行排查,摸清脱贫群众发展产业愿望、能人大户帮扶意愿和企业信贷需求“三个底数”。全市各金融机构强化精准服务,实施分片包干,在脱贫人口较多的乡镇,指定1家设有网点的银行机构作为主责任银行,实行名单制管理,确保“应贷尽贷”;深入开展“银企对接”“行长进万企”等线上活动,举办40余场线上、线下银企对接会,吸引了超22万人次广泛参与,对接企业395家,发放贷款33.7亿元;各责任银行优化网点布局,强化科技支撑,简化服务流程,由“坐门等客”转为“上门服务”,切实提高了脱贫群众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便捷性、有效性。2021年以来,全市为27346户脱贫群众和279家企业发放贷款29.7亿元。
截至目前,全市小额信贷贷款余额15.3亿元,余额户贷率46.71%。创业担保贷款余额为17.6亿元,支持2663家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涉农贷款余额达912.0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03%,贷款增速一直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
创新联结机制 铸就助农增收“聚宝盆”
为充分发挥金融帮扶政策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的作用,2021年起,我市大胆创新,着力探索“双轮驱动、企业帮带”“多元主体、合作发展”“1+1手拉手”“自我发展、跟踪服务”四种金融帮扶机制,确保低收入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双轮驱动、企业帮带”机制,即突出“企业主导”。用好精准扶贫企业贷款和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支持鼓励企业这个“大轮”,帮带脱贫群众这个“小轮”发展产业,增强“小轮”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濮阳天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濮阳县第一批认定的带贫企业,利用900万元精准扶贫企业贷款扩大生产,日产鲜菇100吨、年产值达1.3亿元、年创利润1000万元,曾带动396户1391人脱贫增收。为充分发挥企业帮带作用,2021年,该公司带动脱贫群众利用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资金参与公司移动出菇房基地建设,由公司统一提供菌种、技术、设备及销售渠道,脱贫群众参与日常洒水、扫菌、采菇等生产环节,真正实现了“龙头企业做两端、脱贫人口干中间”。目前,该公司已有181户脱贫户贷款905万元参与生产发展,户均年增收3600余元。
“除了投资的利润,我们还有务工费,一年下来总共收入3万多嘞。”胡状镇后岗上村脱贫户林贵修说,“现在政策是真好,我们脱贫户可以享受小额信贷,而且跟着企业干没风险,心里很踏实。”
——“多元主体、合作发展”机制,即强化“村社引领”。将林权、股权、闲置土地等村集体资源作价抵押贷款,与能人大户、合作社合作,与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资金整合,“村集体经济+能人大户+合作社+农户”多元主体抱团发展产业。
清丰县韩村镇西赵楼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7年,该村流转土地300亩,建成食用菌大棚238座,种植双孢菇、鸡腿菇、羊肚菌等,激发了群众种植热情,使本村与周边村40余户130人稳定脱贫。2022年,该村又成立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与薯方兴有限公司完成签约,对村内122座大棚进行分包,发展红薯育苗150亩,年出苗1500万株,年产出效益230万余元。脱贫群众利用小额信贷资金参与合作社发展,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农资、技术指导与销售渠道,大家有技术的包棚种植,没技术的打工,这一“双绑”机制持续推动脱贫群众增收、集体经济增强。2022年,西赵楼村集体经济达51万元,脱贫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
像西赵楼村一样,全市有712个联农带农企业(合作社)与641个村集体、972名能人大户、5798户脱贫人口实现抱团发展,盘活闲置资产6.3亿元,发放“兴村富民贷”2.13亿元,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业经营主体、脱贫群众增收协调发展。
——“1+1手拉手”机制,即引导“能人带动”。组织能人大户与脱贫群众“一对一”结对子,脱贫群众利用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资金参与能人大户的创业致富项目。对带动显著的能人大户,我市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和特色产业奖补政策支持。
“我的养鸡场有1万只蛋鸡,鸡苗、饲料、技术都是国兴提供的,鸡蛋销售也是从他那儿走,价格比我自己往外卖得高,跟着能人走,路子错不了。”濮阳县习城乡木楼村脱贫户郝电启口中的“能人”叫陈国兴,是濮阳县的养鸡大户,养鸡规模存栏15万余只。
“我在发展过程中,多次享受到了金融惠农政策。现在能发挥优势带着36户脱贫户利用脱贫小额贷款养鸡结对干,共同致富,感觉很有成就感。”陈国兴兴奋地说。
——“自我发展、跟踪服务”机制,即激励“自主创业”。支持脱贫群众利用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自主发展产业,实行产业发展指导员、科技特派员跟踪服务制度,帮助解决产业发展难题。
南乐县张果屯镇烟之东村的苏可素和后孙黑村的钟芳,就是该帮扶机制的受益者。“种植过程中,俺遇到不知道咋解决的问题,就向赵书记请教,有他这个专家给俺做后盾,我们很安心。”钟芳说的“赵书记”叫赵战秒,是烟之东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该村第一个建大棚种植西红柿的人。30年的摸索和学习,让赵战秒积累了很多西红柿种植和管理的经验,2021年,赵战秒被市科技局聘请为科技特派员,定期在张果屯镇西红柿小镇、联富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集中培训,个别群众遇到种植难题,他也会上门指导,让当地许多搞西红柿种植的农户坚定了自主发展的信心。
培育信贷载体 “贷”动产业发展“致富路”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众所周知,要想增强脱贫户的“造血功能”,发展产业是关键。
我市立足本地优势特色资源规划发展乡村产业,创新金融信贷产品,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规模,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在壮大县域特色主导产业方面,全市2021年以来共投入各类财政资金19.2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36.7亿元,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以及优质粮食、果蔬、食用菌种植等主导产业,创建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国家级产业强镇。我市各金融机构创新推出“食用菌贷”“红薯贷”“樱桃贷”“生猪贷”等34种特色产业信贷产品,特色产业贷款余额达22.8亿元。
“没想到建行的富农产业贷这么好,免抵押、免担保、利息低、放款快,一步不用跑,直接通过手机简单几步就搞定了。”提起5月份到账的50万元额度的“樱桃贷”,8月18日,台前县打渔陈镇田庄村村民田庆广称赞道。
田庄村自2009年开始种植樱桃,目前,已带动周边连片种植樱桃面积3000余亩,从单纯的种植发展成为集种植、销售、电商配送、育苗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集群,樱桃产业由“一村红”变成了“一片红”。田庆广就是其中一名种植大户,种植樱桃110亩。今年在露天樱桃的基础上,他准备建设10亩樱桃大棚。当他正在为资金发愁的时候,建行富农产业贷“樱桃贷”产品的推出,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2023年,与建行濮阳分行一样,我市农业银行、农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各金融机构瞄准乡村金融服务短板,聚焦“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积极选取县域有当地特色的产业项目进行金融扶持,以金融之力助农、惠农、富农。通过走进农户家里开展产业调研,搜集基础数据,为村民种植户量身定做产业金融合作方案,让富民产品在食用菌、红薯、辣椒、樱桃等产业遍地开花。目前,富农产业贷已覆盖全市各县区特色优势产业。“辣椒贷”“红薯贷”“樱桃贷”均已成功落地;“主粮贷”“金银花贷”正在系统模型开发阶段,预计9月份可以上线;“晚秋黄梨贷”等金融产品即将落地。
此外,我市还强化食用菌、红薯、奶牛等特色农产品保险供给,为脱贫地区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123.87万户次、80.32亿元的风险保障,形成了“县有主导产业、乡有特色产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我市全面加强整村授信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全市银行业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授信7279户,授信余额18.33亿元,有效缓解了“三农”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在全省率先推出“助企贷”“三零贷”“人大代表贷”“青创贷”等具有靶向性、普惠性的创贷品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31家,扶持带动创业就业12616人。目前,全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达75家、农民合作示范社20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2家,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家庭农场(农户)的“捆绑”运行机制,实现合作发展。
在着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方面,我市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出濮阳县“政府主导型”和台前县“金融自主型”两种抵押贷款模式,盘活村集体资产5.7亿元,撬动抵押贷款8.9亿元。创新“兴村富民贷”“联企兴村贷”等金融产品,将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组长、能人大户等创业人员,以及创办的各类市场主体纳入扶持对象,累计发放贷款24.91亿元,推动了村企合作项目发展壮大。2022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的村占比达76.8%。
强化政策支持 浇灌美好生活“幸福花”
“还是党的政策好,在俺最困难的时候,防贫保险帮了俺家的大忙,第一书记还帮着俺办手续,感谢党和政府”。南乐县谷金楼镇谷金楼集村脱贫户刘章臣,在接到保险公司的理赔金后激动地说。
今年5月份,刘章臣因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病做手术置换股骨头,经过医保报销后自费14146元,防贫保险为其救助了5673元,帮助其家庭缓解了支出骤增的经济压力,防止其因为医疗花费过大而返贫。
2022年,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出台文件,每年由政府作为投保主体,对因病、因学、因残、因意外事故、因自然灾害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农户进行防贫保险投保,每人每年投保标准不超过100元,理赔额度上限为10万元。各县区按照不超过农村人口总数的5%作为参保基数。
在保费使用方面,我市坚持以统筹节约为本,与保险公司约定,在保险期结束后,保险公司可收取一定赔付比例的服务费用,作为人力、物力、财税等方面的必要运营支出,扣除管理费用后结余保险费用可以返还给投保方或顺延为下一年度保费。
截至目前,全市防贫保险参保112831人,理赔427笔,赔付金额175万元,从源头上筑起防贫致贫的“截流闸”和“拦水坝”,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为使金融帮扶提质增效可持续,我市持续加大财政资金和信贷政策支持力度,抓好贷款资金监管,续贷资金周转,保险跟进防范,风险分担缓释,惩戒约束熔断“五道防线”,确保金融生态环境安全稳定。每年列支市级财政衔接补助资金2000万元,增加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总量,各县区财政按照市级奖补资金规模进行匹配。截至目前,全市风险补偿金规模达3.4亿元,降低了金融机构贷款风险,让各责任银行吃下了“定心丸”。
在贷后资金监管方面,我市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建立贷款管理台账,定期分析研判。同时,督促各责任银行严格执行预警制度,做好贷款到期提醒,并对逾期贷款加强跟踪管理,妥善处置不良贷款。
一泓活水起涟漪,百舸争流竞千帆。在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我市正勇担重任、不辱使命,握紧产业发展“金钥匙”,加快金融帮扶“助推器”,点亮群众幸福“致富路”,必将迎来龙都大地新的发展春天。记者 樊欣欣 通讯员 韩惊涛 张少峰 黄壮壮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