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楼房通透明亮,家家户户不仅通水通电通网也通了大暖,小区绿化环境干净整洁,道路宽阔平坦……“住了将近半辈子的自建房,没想到经过棚户区改造,居住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住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州办东湖社区的居民郭先生看着崭新的楼房感慨说。
村民变市民
“有居”变“优居”
7月19日,记者走进东湖社区看到,平坦的路面宽阔整洁,崭新的楼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漂亮,小区里处处栽植着绿树红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物业人员忙着除草浇水,孩子们在整洁的小区里追逐打闹,居民们坐在凉亭下谈笑风生,一派和睦温馨的景象。
郭先生今年50多岁,在孟村住了半辈子,原本居住的自建房经过棚户区改造后,变成了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区。对于郭先生一家来说,2021年搬进东湖社区那天是个大喜日子,让他们全家村民变市民 “有居”变“优居”。由于分到的住房在一楼,阳台可直通小区公共区域,郭先生经过简单装修后,不仅购买了电视、冰箱、空调等满足现代化生活需要的家用电器,还在客厅里开了一个小型超市。不仅方便小区居民购买生活用品,也能贴补家用。“搬来之前,我靠打零工贴补家用,每年收入只有四五千元。现在经营小超市,每年最少有五六万元的收入。”郭先生说,搬进东湖社区后,再也不用担心房屋的安全问题,整体居住环境也比以前好太多了。
据了解,东湖社区2019年底经过公示后开始建设,2021年交房后,孟村、疙瘩庙村等多个村庄村民集中搬进了东湖社区。
基础设施完善
居民生活更便利
东湖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们搬进了新家,生活也越来越便利。孟村村民李大爷告诉记者,改造前,每逢下雨,村里路面都是积水,到处坑坑洼洼,晚上黑灯瞎火的更是没人出门。“从村里搬到这里,居住环境的确好了。社区环境好,不仅有水有电,物业费也不用自己掏。”李大爷告诉记者,搬进东湖社区后,他靠修理自行车的手艺,每天也能挣个零花钱。
棚户区改造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其建造标准和质量是改造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棚户区改造,不仅能较大程度地改善棚户区住户的生活环境和居住质量,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问题,同时还能解决城镇棚户区的脏乱差和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促进落实城市规划,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面貌。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棚户区改造对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改造过程中,市、区住建部门持续加强建设监管,从规划设计抓起,注重环境设计,要求建筑设计精益求精,保证基础设施和配套齐全,多举措保障建筑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据统计,2022年,我市棚改工作开工率、建成交付完成率、基本建成完成率、租赁补贴完成率均不低于100%。其中:全市棚户区实际开工5927套,开工率100%;基本建成任务完成21117套,完成率119.79%;建成交付任务完成24532套,完成率120.97%;租赁补贴发放298户,完成率104.56%。
棚户区改造
实现百姓“安居梦”
这边,孟村集中搬进东湖社区后,不少村民经常在小区周边散步遛弯,偶尔和邻居一起在楼下聊聊天,晚年生活悠然自得。那边,杨庄村的村民看着建设完成的七星城社区楼房主体,也期盼着早日搬进楼房的那一天。
7月19日,七星城社区建设项目经理王关占告诉记者,位于卫都大街西段北侧的七星城社区(一期)主体工程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完工,目前工人们正在加紧进行楼体排水系统的安装和地下车库主体建设。此外,楼房所需的门窗也加班加点生产中。
“七星城社区的对面就是七星学校和七星医院,都是配套工程,目前也在加紧建设中。”示范区住建局棚改办负责人赵宏伟告诉记者,七星城社区建设指挥部自2020年对顺河村、东店当村、西店当村、班家村、杨庄村、孔村、后范庄村7个村庄村民针对棚改问题进行民意调查,经村民百分百同意后开工建设,1年就实现主体封顶,2年即可实现后期收尾并根据规划需求交付使用。
据赵宏伟介绍,七星城社区一期共建设了14栋楼房,2700套,预计今年年底即可交房。二期规划15栋楼房,2600套,将于一期工程交房后陆续开始施工建设。
棚户区改造是住房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大发展工程,更是重大民生工程。从“忧居”到“优居”,一个个社区的蝶变正是我市着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改善居民群众生活环境的一个缩影。随着全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有序推进,越来越多和郭先生一样的居民告别了结构简陋、安全隐患较大的老旧棚户区,搬进了环境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的楼房,真正实现了“安居梦”。本报记者 张迪 实习生 姚佳彤 通讯员 黄晓璐 王茜茜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