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惠农富民的新路径:全县种植面积10余万亩,种植农户超6000户,年产值达4亿元。
这是一份殊为不易的成绩单:“清丰红薯”“清丰红薯粉条”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清丰红薯”积极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
这是一张熠熠生辉的金名片:清丰县被评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河南省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韩村镇以红薯特色产业成功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近年来,清丰县聚焦建设“现代农业强县”战略目标,加速释放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红利,打出了一套“建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通销售链”组合拳,把红薯产业做成了富民大产业、甜蜜新事业。
“红薯链”里的新路径
“从薯苗培育到红薯种植,从产品销售到企业运营,我都要做到政策清、情况明,当好红薯产业链的‘火车头’。”5月30日,清丰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赵勋强在介绍他的另一个头衔——“红薯产业链链长”时说。
在勾勒出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宏观框架之后,清丰县专门组建红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就是当地干部群众熟悉的“红薯办”。近至开封、洛阳,远赴山东、河北,该中心把目光放在全国“薯一薯二”的先进地区,学真经、学模式、学本领。一整套专业人马像保姆一样,解决红薯种植、销售、融资等过程中的各类难题,一路为薯农保驾护航、纾困解忧。经过与全国一流业内专家的深入研讨,以及种植户、龙头企业的反复调研,该县出台《全域发展红薯产业的中长期规划》,将全县划分为引领区、示范区、带动区三大区域,涵盖育苗、种植、销售与加工等产业各环节,积极招引上下游企业,培育壮大本地产业链企业。
为进一步激发农民种植动力和产业发展活力,该县还出台《清丰县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农业产业扶贫的奖补意见》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对集中连片种植户、新型经营主体及年产值突破亿元的薯制品加工企业进行奖补,健全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同时,用足用活脱贫攻坚惠农政策,加强银企对接和信用体系建设,协调银行机构降低贷款门槛,累计发放各类贷款40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种植户和企业用钱难、用钱慢等问题。
“红薯甜”里的新秘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清丰红薯人深知,要做好甜蜜事业,必须有自己的秘诀。清丰县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设立研究生校外实践和双创基地,启动种苗病毒检测服务,全力把好薯苗质量关。
为使人才这一“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该县大力招才引智,培育和引进各类专家人才近200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陈留平、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博士陈巧艳在清丰县建设了育繁推中试基地,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会长马代夫等多次到清丰县举办科研培训。县红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多轮次邀请外地红薯种植大户、技术员现场教学,建立全县红薯种植户技术指导微信群,利用县职业技术学校平台开设红薯种植技术短期培训班,每年培育红薯种植“新农人”800余人次。
在此基础上,该县充分发掘河南华薯公司研发潜能,开发运用全国首个红薯种苗无糖培养技术,建设全国红薯行业一流的脱毒组培实验室和全国首家红薯种苗培育植物工厂;依托新阳种业等上游企业,在全县建立规模化种苗繁育基地12个、育苗大棚1700余座,种苗年繁育能力6亿余株,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示范方69个。
在成功举办两届全国甘薯行业产销大会的基础上,该县认真总结吸取有益经验,积极筹备全国第三届甘薯行业产销对接大会,集中宣传展示清丰红薯产业发展成果,并组织红薯育种企业、红薯加工公司和红薯种植合作社与全国客商、行业协会等深化沟通对接,交流产业发展经验,把“清丰薯博会”的品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红薯俏”里的新渠道
薯香也怕巷子深。为让清丰红薯走上全国百姓的餐桌,该县坚持“线上和线下同步、营销与服务并重、品牌同口碑齐名”的思路,多措并举打通清丰红薯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依托万邦农产品批发市场,组建红薯经纪人团队,开设红薯销售档口,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依托电商产业园等平台,鼓励采用网络销售、网红带货等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培育大地密码、华董科技等电商企业11家,长期供应全国 268家大型商超,开办各类网店、微商、微店等400余个,年交易额破亿元。
点滴浸润,跬步千里。如今,清丰县红薯种植合作社星罗棋布、遍地开花,总数逾400家。河南华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小农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濮阳新阳种业有限公司等成长为龙头企业,“薯清风”“薯小二”“卓今庄园”等10余个红薯特色产品畅销全国。
“目前,清丰县正大力实施特色农业产业‘47331’工程,计划红薯种植面积扩大至30万亩,努力打造‘清丰红薯’豫北地区区域品牌,进一步增强红薯产业的辐射力、带动力,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擦亮‘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品牌助力添彩。”市政协副主席、清丰县委书记曹拥军说。记者 李振涛 通讯员 杨家国 王世冰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