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推进医疗保障领域“放管服”改革,方便广大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我市用好“加减乘除”法,持续优化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政策,用“数据跑路”代替“患者跑腿”,让异地就医参保群众享受到优质高效医保服务,受到广大群众一致称赞。
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包括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等长期在参保地以外工作、居住、生活的人员;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包括异地转诊就医人员,因工作、旅游等原因异地急诊抢救人员及其他临时外出就医人员。让群众在异地“能看病”“看好病”,是我市大力推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的初衷。
“加”范围,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我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经历了从住院到普通门诊、再到门诊慢特病(慢性病、特种重大疾病)的过程。2022年,我市把“扩大医院门诊费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纳入重点民生实事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已开通省内、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医疗机构174家,开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医疗机构175家、零售药店768家,开通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等门诊慢特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56家,实现了县区全覆盖。
“减”负担,直接结算减轻群众垫资跑腿负担。我市异地长期居住或临时外出就医的参保人员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后,可在定点医疗机构享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无须在就医地和参保地之间往返办理,极大减轻了参保人员负担。2022年至今年3月底,全市普通门诊异地就医结算1.69万人次,支付医保基金58.03亿元;省内异地住院3.86万人次,结算费用3.95亿元;跨省结算1.68万人次,结算费用1.53亿元,有效减轻了参保群众“报销跑腿、资金垫付、报销周期长”的难题。
“乘”效率,让异地就医更加快捷方便。为提升群众医保办事体验,我市开辟了网上办、掌上办、窗口办等线上线下异地就医备案渠道。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前,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河南医保”小程序或参保地经办机构窗口等途径,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自2022年初至今,全市办理网上异地就医备案3877件。加强业务培训,要求窗口工作人员做到政策文件和办事流程“一口清”,提升工作质效,让办事群众“少跑腿”。
“除”环节,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一是减少备案材料,取消就医地相关户籍资料和证明,取消参保人员就医地盖章确认程序和材料,取消参保单位急诊备案证明、单位盖章等程序和材料;参保人员转诊转院备案的,只需提供具有转院资格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转诊单。二是规范异地就医备案有效期限。对于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实行“一次备案、长期有效”。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实行“一次备案、半年有效”,6个月有效期内可在就医地多次就诊并享受直接结算服务。三是允许补办备案手续。异地就医参保人员,出院结算前补办异地就医备案的,可直接享受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出院自费结算后按规定补办备案手续的,可按规定申请医保手工报销。记者 段利梅 通讯员 陈惠敏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