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条就是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中央一号文件里藏着濮阳粮食生产的哪些机遇?濮阳应如何抓住这些机遇?目前,从政府部门到农业专家,濮阳农业系统正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增粮稳粮建设中,“丰收濮阳”有信心扛牢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藏粮于地:耕地保护
托稳粮食生产基本盘
全市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工作2023年第一次周调度会强调,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整治,确保高质量完成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整治工作任务,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表明了我市严守耕地红线的决心。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想端牢粮食饭碗,必须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
2022年,我市粮食总产达60.4亿斤,创历史新高。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粮藏于地”,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8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50亿斤以上。
实现这个目标,耕地数量是基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科科长韩晓东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将耕地保护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科学统筹,多措并举,共同发力,扛稳扛牢主体责任。一是全面压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中,把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放在首要和优先位置,把我市325.2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规划好、保护好。二是以用途管制为核心,全面落实耕地保护“两平衡一冻结”制度,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再减少。三是以耕地卫片监督督察执法为抓手,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侵占耕地问题,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藏粮于技:科技助力
为粮食生产增添智慧
台前县吴坝镇高标准农田里,春日暖阳下的麦田一派生机。北姜庄村种粮大户程运峰轻轻扭动节水灌溉设备开关,田里整齐排列的固定式喷头就喷出水雾,向田地均匀喷洒。
近年来,随着节水灌溉、测土施肥、秸秆还田等农业科技的使用,农民浇地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市农业农村局粮经科科长周冰冰说:“过去5年,我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56.9万亩。2023年,我市将有效改善灌排面积80万亩,加快建设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灌溉体系,为我市粮食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如果说高标准农田是“技”的基础,科技就是“技”的根本。市农林科学院党委书记赵永亮介绍,长期以来,为确保端牢粮食饭碗,广大农林科研人员用一项项先进的科研成果,为我市粮食连年丰收作出了特殊贡献。以粮食种子为例,濮阳市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目前拥有各类种质资源5000多份,其中小麦种质2343份、玉米种质1635份、花生种质417份、大豆种质381份、辣椒种质661份。2023年,市农林科研人员将以“粮头食尾”为抓手,深化科企合作,积极推进优质强筋小麦、优质高油酸花生、优质林果等农林作物产业化发展和精深加工,促进我市粮食作物和农林经济发展。
我市向来重视以科研促粮食生产。3月10日,记者在位于经开区王助镇的市农林科学院试验基地项目看到,项目主体已基本建成。赵永亮介绍,项目设四大功能区,建成后将成为濮阳农业科技研发、孵化、推广的“航母”。除了这个试验基地,市农林科学院还建有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林木培育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等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粮增于改: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增值
2月21日,濮阳县鲁河镇后杜堌村党支部副书记、种粮大户孙来象,正在麦田里忙着春播。2021年,鲁河镇在全镇推广“土地驿站”,孙来象从村集体手中承包了100亩地,专门种植粮食作物。“习总书记说,中国人要将粮食饭碗端牢在自己手中。我觉得我们也是在为端牢粮食饭碗作贡献。”孙来象说。
孙来象所说的“土地驿站”,是鲁河镇党委、镇政府在管理土地、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中的创新性探索。由鲁河镇政府、鲁河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和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根据地理位置、土地肥沃程度、升值潜力等因素,确定土地流转价格。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土地驿站”进行储备,达到一定规模后成方划片,由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自主经营或承包给种植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使用,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鲁河镇党委副书记王风华介绍,年轻人对土地管理不善,导致粮食产量上不去。推行“土地驿站”后,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再承包给专门从事土地种植的种粮大户,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让土地发挥出最大效益,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难题。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让农民分享更多改革红利。对此,周冰冰说:“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支持下,我市各县(区)根据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制度。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持续探索土地改革吃下了定心丸。今后,改革创新土地管理方式,仍将是我市粮食增产的重要法宝。”记者 袁冰洁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