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我市与威海市环翠区人社局签订《人力资源合作协议》,93名濮阳籍劳动者怀揣致富梦想乘专车赴威海市环翠区务工。这标志着我市与威海市环翠区建立的劳务合作已“开花结果”。
近年来,我市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进展如何,农民工转移就业呈现哪些特点?3月3日,记者就此走访了市人社局农民工工作科和市劳动就业处。
我市农民工遍布国内外
“去年我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2万人,完成省定目标的123.9%,位列全省第二。”市人社局农民工工作科科长李晓光介绍,并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从去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体数据来看,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0.78万人,同比增加5.78万人,增长5.02%。从就业人员去向来看,省内就业68.28万人(其中市内40.73万人,市外27.55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56.53%,主要分布在灵活就业、设施农业、重点工程、餐饮住宿、自主创业等领域;省外就业51.71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42.81%,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京津地区、山东半岛等地;境外就业0.79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0.65%,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助推器,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彰显。我市外出务工农民工收入大幅提高,去年外出务工人员人均月收入达3214元。
就业帮扶渠道广泛
近年来,市人社部门大力拓宽就业帮扶渠道,对外加强与外地市人社部门、企业的合作,对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把招聘信息推送给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农村劳动力。
市劳动就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劳务输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对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地市,我市定期对接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持续有组织地向有合作协议的城市输送务工人员,同时持续拓展跨境合作城市,与更多城市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实现促就业、保用工“双赢”。
除跨境开展劳务合作外,市人社部门每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以“春风送温暖就业送真情”为主题的“春风行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化工、制造、餐饮、电子、商超等各类行业协会,有针对性地面向我市农村劳动力组织开展行业专场招聘。另外,市人社部门上下联动,建立乡级、村级就业信息微信推送群,将就业信息推送给求职者。
范县人社局农工股股长李本公说:“我们不仅建立了乡级、村级就业信息微信推送群,还建立范县劳动力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劳动力就业信息数据库,把用工企业和劳动力信息录入管理系统,根据劳动力需求,有针对性地匹配岗位。劳动力本人凭身份证即可登录系统,查看岗位信息,不出家门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设立外出务工人员服务站
市人社部门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和省人社厅关于农民工工作的要求,建立健全我市外出务工人员联系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驻外机构、异地商(协)会、重点企业等作用,在输入濮阳籍农民工500人以上的城市(县、区),建立濮阳市外出务工人员服务站。目前,共设立外出务工人员服务站7个,分别为北京、杭州、青岛、郑州、洛阳服务站,以及山东文登、河北白沟2个县级服务站。
“服务站可为所驻城市(县、区)濮阳籍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子女入学、证照办理、返乡返岗、劳动维权、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帮助。”李晓光介绍。外出务工人员服务站还定期向所驻城市(县、区)濮阳籍农民工及各类人才通报濮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宣传返乡创业、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动员引导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的濮阳籍人员回乡返乡创业,为返乡创业就业牵线搭桥。本报记者 白国华 通讯员 赵志峰 李杰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