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市圆满实现“全年红”总要求
一、经济增长稳中趋快向好
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有望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
1至11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较快,排名全面前移。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居全省第1位。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1%,居全省第5位,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5.9%,居全省第2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居全省第4位。
货物进出口总值增长84.7%,居全省第1位。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工业用电量等先行指标分别增长12%、10.7%,均居全省第3位。
二、创新濮阳建设取得质的突破
省实验室建设实现零突破,省级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实现零突破。科创型小微企业“春笋行动”培育69家企业,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60人,新授权发明专利177项。
三、换道领跑加快推进全面转型
氢能“制、运、储、加、用”全产业链逐步健全,“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氢能产业生态初步形成。人工智能医疗仪器设备在我市实现产业化。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市310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81.4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6.5%。
四、优势再造提升了门户枢纽地位
濮阳正式迈入“高铁时代”,“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及环城高速网初步形成。文23二期、文24储气库开工建设,卫11、文13西储气库建成投运,华北地区最大的地下储气库群库容气量达到106亿立方米。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向河北供水3.09亿立方米。
五、城乡融合发展打造“高原”“高峰”
前三季度,全市县域生产总值879.3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61.4%;1至10月份,全市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46%。
六、全面统筹创造美好生活
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杂技艺术节。高质量完成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成县级特困供养中心9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09个。建成公办幼儿园9所,新建、改扩建城区学校1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9所。新增城镇就业4.68万人,新增技能人才21.64万人。着力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做到“一人不返贫,无人新致贫”。
七、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1+N”国资体系架构基本建成,市国资运营集团总资产达700亿元、净资产约370亿元。在全省率先完成乡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1900余个编制下沉到位;整合14个开发区为9个,在全省率先全部挂牌成立。我市营商环境综合评价连续3年居全省第4位。我市连续8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优秀省辖市”,连续11年被表彰为“信访工作成绩突出省辖市”。
2023年,决胜攻坚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
一、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入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持续推进市第八次党代会安排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基本目标,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紧盯“1236”战略布局,加快实现“六大转变”,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加快建设“四个濮阳、一个高地、一个中心”,守正创新、厚德自强、吃亏奉献、勇毅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濮阳绚丽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濮阳贡献。
二、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增长7%,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7%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9%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粮食产量稳定在50亿斤以上,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控制目标统筹衔接。
三、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重点把握好四点
一要改善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要以党委、政府的信心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形成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发展局面。
二要坚持稳中求进、做到量效齐增。以制造业强劲增长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以创新驱动和“一高四新两能”产业发展实现质的快速提升,以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和大项目快速投产,实现量的快速增长。
三要坚持项目为王、扩大有效需求。要及时了解掌握政策,吃透政策,主动对接,积极谋划,尽力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落在濮阳,形成现实的投资、消费和增长量。
四要坚持系统观念、防范化解风险。要加强统筹谋划、注重协调推进,处理好稳和进、内和外、破和立、点和面、上和下、远和近的关系,实现多重目标的动态平衡。
四、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抓好的几项重点
(一)强抓政策机遇,着力提振市场信心。一是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战略重点。实施省市重点项目350个,年内完成投资1350亿元以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全年谋划实施中央预算内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150个以上,争取资金超100亿元。二是把壮大市场主体作为关键之举。持续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全年问题化解率达到95%以上。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新培育制造业头雁企业8家,营业收入超50亿元企业2家、超100亿元企业2家;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新培育优质中小企业30家以上,新增规上制造业企业100家以上。三是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激活房地产市场;扩大文旅消费;推进特色精品街区建设,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共享经济、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
(二)坚定主攻方向,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力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攻坚行动,加快制造业立市、制造业强市步伐。实施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43个,年度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实施“四化改造”项目122个,年度完成投资160亿元以上。
(三)强化第一动力,更加注重创新引领。一是搭建平台体系,完善创新布局。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做大做强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仓颉、中原等市实验室。二是培优育新企业,激发创新活力。新增专精特新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科创型小微企业达到300家。三是聚集资源要素,优化创新生态。
(四)抓牢“一号工程”,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50个以上,其中超50亿元项目4个以上、超10亿元项目55个以上。引进制造业项目增长30%以上,占总项目80%以上;引进“四新”产业项目120个以上、“两能”产业项目10个以上。全市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增长20%以上,继续保持全省先进位次。
(五)突出宜居宜业,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坚持“中心集聚、北进东扩、南连西调”,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突出抓好高铁片区等4个重点片区、中原路濮上路等6条重要道路、北入市口等3个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提升路网通畅能力,续建11条道路,新建7条道路,建成文明路、京开大道与濮范高速互通立交。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8个,新建安置房4968套;改造老旧小区93个、11735户。建设10个“口袋公园”,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六)聚力效能提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标准,在商事制度改革、招标投标等领域,再打造30个以上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首创性、示范性的改革举措和创新成果,努力营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一流营商环境。
(七)统筹发展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坚持党建引领,
增强定力凝聚合力
党的领导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全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
一要强化政治担当。坚持凡事讲政治,做到观察分析形势把握政治因素、谋划推动工作落实政治要求、处理解决问题防范政治风险。
二要创新思想观念。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坚决摒弃老思路、老办法、老经验,勇于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桎梏。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善于创新创造,努力使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
三要注重增强本领。要大兴学习之风,深刻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做到学以致用。要加强实践锻炼,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
四要保持干事激情。要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扎扎实实做好每件事,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发扬吃亏奉献精神,保持工作韧劲,积极担当作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履职尽责抓发展。记者 段利梅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