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现场。
11月21日,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记者来到位于市城区中原路与安凯路交叉口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二期)项目建设现场,看到一栋高楼拔地而起,工人们各自忙碌:有的在楼外搬运钢筋、木料等,有的在楼内进行砖砌体砌筑、施工电梯安装、水电预埋等施工……
“下雨了,你们也不休息啊?”面对记者的提问,施工单位云南建投濮阳孵化器项目技术总工程师贺帅说:“不能休息啊,工期赶得紧,要不是受疫情影响,11月底大楼主体就能封顶了。马上到12月份了,我们都想着,能往前赶一天就往前赶一天。”
据介绍,该项目是省重点建设项目,占地面积约10亩,总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亿元。主建筑为一栋科技服务大楼,其中地上主楼17层、裙楼3层,地下1层。该项目于2021年10月17日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建设周期为两年。建成后,大楼将具备公共技术平台功能,并配套融资、培训、路演、技术成果交易、科技企业孵化服务等功能,还建有专家公寓、餐厅、康健、停车场等生活设施,可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企业孵化器则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是培育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想方设法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该项目自开工建设以来,有关市领导多次过问项目建设情况,并实地查看,推进项目建设进度。作为项目建设单位,濮阳城发投集团明确专人跟踪服务,紧盯项目建设各个环节。濮阳城发投集团员工、项目现场代表韩伟绰说:“我家就在附近,虽说不用住在工地,但每天都得到工地转转。如果遇到问题,能现场解决的就现场解决,现场解决不了的及时上报、限期解决。”
贺帅表示,为确保建设进度,目前施工现场每天都要上100人左右,大家自早上6点半开始施工,一直到晚上6点左右收工,中午休息1个小时。“如果是夏天,我们一般早上6点前就开始干活了。总的来说,每人每天至少要施工10余个小时。”贺帅说,如果遇到混凝土浇筑之类的施工,大家则需要彻夜加班、连续施工14个小时左右。项目自开始建设以来,像这样彻夜施工的情况大约有20次。
在整个施工团队中,来自云南、湖南等外地的人员有20余名,其中大多数都是95后,他们吃住在工地,有疫情时就进行封闭管理。为保证施工人员安全健康,建设方、施工方为大家提供了住宿的地方和放心的饭菜。安全员王栋1996年出生,来自云南,工作重担加上疫情反复,自开工以来一年多,他就扎根濮阳工作,一次也没回过家。他说:“我也想家,但认真考虑了一下,还是等这个项目完结了以后再回去吧,那样也安心。”
正因为有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协调配合和施工人员的坚持不懈,截至目前,17层的主建筑已经施工至15层,裙楼主体已完成,并同步交叉开展砖砌体砌筑、防水圈支模、水电预埋等施工。据介绍,该项目将于2023年10月投入使用,为我市加快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坚强支撑。记者 段利梅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