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濮阳乃至全省农机行业,提起周建士这个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从一个农村娃,到吃国粮的“公家人”;从一名农机公司下岗职工,到成长为全国二十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农业农村部农机使用一线第一批“土专家”,40余年来,周建士见证了农业生产工具变迁带动生产力大发展的深刻变革。
30年前努力读书
只为摆脱田间劳作
今年49岁的周建士,出生于清丰县巩营乡理直村,一个距离县城最为偏僻的村庄。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割麦、打捆、扬场等繁重的农活儿全都干过,田间劳作的辛劳和心酸令他刻骨铭心。“那时候的农活基本上都是靠人力,一到农忙时节,大人小孩都下地,特别辛苦,所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逃离农村。”周建士说。
为此,周建士努力学习。1989年初中毕业,他以全班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了一所“小中专”——濮阳市农业机械化学校。那年头考上“小中专”,就意味着吃上了国家粮,成为“公家人”。3年之后,周建士被分配到当地的农机公司,如愿以偿跳出了“农门”。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在工作的第十个年头,2002年,周建士所在的县农机公司破产倒闭,他成了众多下岗职工中的一员。稳定的工作没了,周建士思来想去,还是继续干老本行,开了一家农机店,卖柴油机、旋耕机、播种机、深耕机、水泵等一些简单的农机具。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2007年,他开办了一家农机公司,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卖起了大型收割机、拖拉机等大型农业机械。
“那十几年里,虽然天天与农机打交道,但是真的很少干农活儿了。”9月2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聊起30年前的故事,沉稳内敛的周建士打开了话匣子,“那些年,我深刻地感受到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与更新迭代,看到农业机械可以用来代替人力劳动,真的感觉很欣慰。”
成立专业合作社
开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015年,周建士与几名合伙人成立了清丰县惠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机装备优势,面向农户提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耕作方式,让我30年前选择了逃离农村,但我对农业的情怀一直没有改变,后来我从事农机行业,就是想用现代化科技和机械去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把农业发展壮大起来。”周建士吐露了他创办专业合作社的心声。
7年来,周建士的合作社发展非常迅速,由最初的十几台农机具,发展到现在的230余台。其中,收获机械69台、大马力拖拉机57台、植保无人机20台,以及深松机、自走式植保车、节水喷灌机、免耕播种机、联合整地机等新型农机具96台套。“合作社几乎年年购置新型农机具,从耕到收,从运输到烘干,样样都有。”周建士指着合作社大厅里摆放的几台植保无人机说,“以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都是人背着喷雾器去地里喷洒,一天最多完成20亩。现在有了无人机,‘天上飞’代替了‘肩上背’,一天就可以作业600亩。”
为了从单体的农机作业服务,向土地规模化种植、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服务转变,2019年,周建士成立“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提供农机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农机维修、病虫害防治、销售对接等“一条龙”服务,提出“你的地我来种”的土地托管理念,并组建农业生产服务队,先后推广了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土地深耕深松、水肥一体化等农业新技术。2021年,合作社流转土地3200亩,托管土地5.2万亩,全年完成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29.7万亩次,实现经营收入1970万元,年盈余172万元,服务农户超过2.32万户。据测算,通过现代化农机装备开展新技术社会化服务,每亩农田可节水50~150立方米、减少施肥15~30千克、农药用量下降10%~15%、粮食增产8%~12%,促进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合作社还利用技术人员和维修装备优势,开展农机维修技术培训。近年来,累计举办农机维修、农机安全驾驶、机收减损、农机新技术和农业技术等培训班10期,培训人员600人次,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爱农机的一线农机实用人才。
“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河南省植保专业化优秀服务组织”“河南省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农业农村部农机使用一线第一批‘土专家’”“河南省乡村振兴带头人”“濮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合作社大厅的展示柜上,一个个金灿灿的奖牌,就是对周建士及其合作社一班人最大的肯定。
“新农人”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周建士紧紧抓住智能农机发展的机遇,加强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对接农业高科技,助力农业智慧发展。
2019年,周建士的合作社与中化集团合作,搭建中化MAP智农管理平台,引领农业种植从标准化、精准化向智慧化发展,推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定位导航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线上实现远程遥感智能化管理,线下科学指挥人、机有序作业,形成了农业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链条。
“有了智农管理平台,机手作业时省时省力又准确,算数又不用人,也不用亲自查看农田,一旦有病虫害发生,遥感监控系统会自动发送信息,快捷又方便。”周建士说,智农管理平台的应用给农户带来很多便利。2020年疫情期间,清丰县城关镇种植大户姚玉萍订购了合作社的“全环节托管”服务套餐,在中化智农APP手机客户端预约下单,1000余亩小麦得到了及时追肥和飞防植保,让她足不出户就做到了买农资、用农机、问专家、管农田。
装备升级,头脑也要“升级”。近几年,全国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高级研修班、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等各类培训,周建士每期都积极参加。作为经验丰富的“土专家”,他也在不同场合为别人“传经送宝”。
“‘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土地托管模式发展了3年,现在大家都很认可。”谈到今后的发展设想,周建士坚定地说,“今后,我们将对接更多村集体,依托农业机械化优势,大力推广农作物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让农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记者 樊欣欣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