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范县高码头镇范农官村。
老家的县城历史悠久。特殊的地理位置,多重的历史变故,经历数次变迁,留下了“山东省有个河南县(范县),河南县有个山东乡(樱桃园乡),山东乡有个河南村(金村),河南村住着山东人”的顺口溜。
从家乡人口口相传的顺口溜中,可以想象当地的人文及发展环境。
说句实在话,这种与众不同的生活环境,在我的记忆深处还是脚下的路:一条通往城里的路,一条求学生存的路。
1983年,我初中毕业,考上了濮阳师范学校(原址在濮阳县城东关)。当时,没有直通濮阳的公路,更没有直达濮阳的汽车。一条路是从范县老城绕行去清丰县城,转车再往濮阳县城,俗称北路。一条路是从范县老城坐车到范县濮城公社,然后转车去濮阳县城,俗称南路。这中间到底转多少弯、绕多少路,谁心里都没个准数。
记得第一次去学校参加体检复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坐上了去濮阳的客车。目的地是西南方向的濮阳县城,可我们必须先往西北方向的清丰县城,然后南下到濮阳县城。四面透风的大客车,在坑洼不平、宽窄相间的土质公路上小心翼翼地行驶。车轮压过松软的路面,车身一会儿荡起尘土飞扬,一会儿发生剧烈的颠簸摇晃,车厢里的同学们接连发出害怕的尖叫声,还有携带的物品与车体发生的撞击声,演绎出一部“客车交响曲”。
1986年,我分配到位于濮阳县柳屯乡(今柳屯镇)的一个油田单位教书,上班的地方距离老家近了20多公里。当时,我回家的选择只有一条南路,从十八郎路口坐车到范县濮城(中原油田采油二厂所在地),然后换车到范县县城。等车的煎熬不堪回首,有时起个大早却赶个晚集,一旦错过了第一班车,这一路上就不会顺利。好不容易转车到了范县县城,已接近黄昏,剩余的路程就真的没有了车,只有托关系借辆自行车赶路,到家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了。
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老家村庄到乡里的公路逐渐修通。乡里到县城、县城与县城之间的路况有了一定改善。随着客车线路的增加、车况的好转,老家到濮阳的交通日渐顺畅。从1995年开始,老家县城开通了依维柯专车,单程时间减少到4个半小时,一天能开个来回,这让家乡人十分惊叹!这时,女儿也渐渐长大,每逢周末我便带她回老家住一个晚上。我从内心里感谢这条通往城里的路,这是一条幸福的路。
进入21世纪,通往城里的路再一次发生了转折。濮台快速通道修通,濮阳到范县、台前县的豪华中巴车,从早上五点二十分到晚上八点,每十五分钟一班,快捷方便,准时畅通。从老家到濮阳的路程缩短至两个小时,令家乡人愈发振奋、信心大增。再后来,从2009年到现在,濮范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成为家乡到城里的新通道。从范县上高速到濮阳下高速,仅仅是20分钟时间,又一次让家乡人在进城交通的问题上再不困惑、再不自卑。
近年来,濮阳进城的路更加便捷,台辉高速、德商高速四通八达。今年6月份,济郑高铁濮阳至郑州段开通运营,正在加快建设的阳新高速、濮卫高速即将建成通车,方便的交通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
通往城里的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质量发展的濮阳,正在快速崛起。儿时经历的“大路三尺宽,运输靠双肩;沙土鞋里淌,稀泥粘裤边;晴天踮脚尖,雨里垫块砖”的记忆将渐行渐远,一去不返。作者单位:中原油田天然气产销厂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