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个跨越历史的时间维度。
十年,一段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
十年,一张满载硕果的辉煌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时间的巨笔,在濮东大地绘就了令人惊叹的壮阔画卷——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歌飞扬。突出发展装备制造及工程服务、新能源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先后引进220余家企业,国家级油气装备专业孵化器、公用型保税仓库、濮阳海关等6个公共服务平台高效运营,相继获得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河南省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殊荣。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节拍强劲。截至2022年7月,主导产业投资完成11383万元,同比增长131.74%;利用省(境)外资金完成22.87亿元,同比增长40.9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6529万元,同比增长67.4%;高新技术企业21家,同比增长16.67%;“四上”企业67家,同比增长11.6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5%。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党的十八大以来,濮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把补齐工业短板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不断加大重大项目建设力度,持续提升开放招商水平,创新发展动能,优化产业结构,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主导产业由传统制造业迈向附加值更高、产业链更长、贡献力更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挺起了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脊梁。
“项目为王”蓄动能
质速双升促蝶变
既要量的合理增长,又要质的稳步提升。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中“量”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高新区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作为华龙区转型发展、换道领跑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高新区对项目建设态度鲜明:工作重心向项目靠拢,资源向项目聚集,项目攻坚力度空前。
仅今年以来,高新区以氢能、智慧交通、医疗大数据、石油装备、节能环保、装配式制造、光伏七大板块为主攻方向,签约各类项目共计10个,概算总投资59.7亿元;新开工项目12个,概算投资36.7亿元;新投产项目7个,概算投资20.3亿元;实施“四大改造”项目31个,概算投资38.12亿元。
在此基础上,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化创新型龙头企业树标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三大行动”,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各类创新载体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目前,高新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2家,拥有有效专利379件,天地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锐驰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国家重点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家企业被纳入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以上创新载体平台14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家;2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覆盖率86%……
创新的气息,希望的种子,在高新区随处可觅。
优化布局强服务
产业“聚”变奏强音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贯穿过去10年的发展旋律,始终指引着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
高新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任务,以“三提”“两改”为主要途径,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地位,布局打造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园、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氢能产业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等6个“区中园”,集聚一批创新能力强、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带动潜力足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目前,投资50亿元的氢能产业园项目加快布局建设,投资12亿元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园项目分期建设,濮阳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建成投用,投资13亿元的广东国鸿大功率燃料电池项目厂房主体已基本建成;投资2.3亿元的科润高能脉冲紫外线消杀设备制造项目正加快建设,年内即可竣工;投资1亿元的海王百草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草药制剂二期生产项目已建成投产;投资5.5亿元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项目独立基础已完成,正加快后续工程施工;投资1亿元的长兴锂电池项目3栋厂房已竣工,4号厂房即将动工建设;投资2亿元的天能制冷二期项目5号厂房已建成投用,7号厂房正加紧建设;投资6亿元的传化物流项目场地已平整、雨污水管网工程已竣工,近期启动厂房建设……
“项目招进来是第一步,项目服务还有千万步。项目不仅要‘招得来’,更要‘留得住’。”这是全体高新区人的心声和承诺。
一个利于投资兴业的环境,必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一流的服务环境,与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同等重要。
“高新区优势明显,更重要的是对我们高度重视,给予企业大力支持,在招引、建设、生产过程中均是如此,从而坚定了我们加大投资力度的决心。”海王百草堂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安献说道。
这样的评价,显示了高新区深化改革的新境界。近年来,为营造一流营商环境,高新区全面推进“放管服效”改革,优化办理流程、规范操作程序,及时为入驻项目办理备案手续。今年以来,已完成永磁发电机、国宏氢能科技产业园、环保设备设计加工制造、华龙区零碳产业园等28个项目的备案手续,计划总投资73.6亿元。
换道领跑
扬鞭奋蹄新赛道奋楫争先逐浪高
新发展格局下,谁先下出先手棋,谁就能取得先发优势。今年以来,高新区立足资源禀赋,在抢滩AI诊疗、大数据等未来产业的同时,选准氢能利用为突破口,加快构建氢能制、运、储、用全产业链,在新赛道上抢抓机遇,谋划未来产业发展。
如何实现在家门口做体检,特别是“两癌”筛查?8月12日,首台河南(濮阳)类脑智能医疗车交付仪式于华龙区科技创业园多功能展厅举行,标志着我市医学大数据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医学新技术应用推广进入新阶段、“健康濮阳”建设迈出重要步伐,为打通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这就相当于一个‘可移动的智慧医院’。”濮阳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师范大学数理医学院院长孔德兴表示,“如果我们在检查中发现罕见、少见的疑难杂症,可以依托远程专家会诊平台,由专家协同智能诊断系统进行深度分析并给出精确诊疗方案,有效利用专家资源,使患者在医疗车上就能享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
濮阳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自2021年10月16日创立以来,通过自身在医学相关领域的资源,组织和凝聚国内外相关科学、技术、医疗等领域专家,在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突破,同时积极推进各类优质项目落地濮阳,全力打造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目前,该院携手高新区合作共建的医学大数据产业园,概算投资30亿元,规划建设国家级医学影像数据库、高端医疗人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学术交流中心,最终形成“一库、一院、一园、一中心”的产业发展格局。
如果说,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是高新区“有中育新”抓机遇的一团火;那么,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则是高新区“无中生有”求突破的一股劲儿。
“自加拿大引进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已在濮阳落地生根,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制造、氢能整车生产的产业路径更加清晰。”中沁泰康负责人介绍。日前,华龙区与中沁泰康科技能源集团(濮阳)有限公司携手打造的氢能产业园内,30辆搭载氢燃料电池的特种洗扫车陆续交付下线并投放市场。
因油而建、向油而兴的濮阳市,在2021年9月的濮阳市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未来五年,要把推动资源枯竭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作为头等大事,以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壮大转型发展新动能。氢能产业,便是濮阳实施换道领跑战略的一个重点努力方向。高新区抢抓省委打造郑汴洛濮氢走廊重要机遇,大力实施“氢赢华龙”未来发展战略,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建设氢能产业园,推动产业链由绿氢制造向制氢、储运氢、加氢设备制造,向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车辆制造全产业链延伸,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宏图绘就风帆起,满怀豪情向未来。踏着喜迎党的二十大的激越鼓点,高新区上下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姿态,努力拼搏,奋勇争先,在“聚优培新”上不断取得新进步,不断创造新辉煌,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濮阳贡献濮东力量。记者 杜鹏 通讯员 许国涛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