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一首唱不完的歌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9-14 06:32:21   

濮阳,我的家乡,一座美丽宜居的北方小城市。

十八岁之后,关于家乡的记忆,被切割成为只有春节和酷暑的片段。是踏着漫天飘飞的雪,被裹挟进红火的新年;抑或是蝉鸣聒噪的夏日,在空调房里翻过一天又一天。

但是今年不同,由于上网课的原因,我不得不在家乡度过漫长的四个月。在许多个普通的下午,偷得浮生半日闲,我骑一辆自行车,背上小相机,沿着熟悉的道路,探访春光眷顾的角落。

从小区出来,右转就是卫都大道,高中的校园就在这条路上。作为市一高新校区的第一届学生,我始终记得高一开学时的手足无措。一晃神,七年已经过去。我绕着学校骑行一圈,发现教学楼墙壁的色彩和我离开时一样鲜艳,操场上穿着校服的同学成群结队,路边低矮的植被,如今也变得郁郁葱葱、亭亭如盖。一座座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一间间设施完备的教室投入使用,还有我们曾经期待的图书馆和阶梯教室,都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每年故地重游时,我都为母校意想不到的变化所震惊。翻阅着学校公众号里的文章,了解学弟学妹们逐渐丰富起来的社团活动、摄影比赛和班级团建,还有一年胜过一年的升学成绩。我不禁感慨:在我离开后的短短几年里,原来我曾向往的中学生活画卷,就这样悄然铺陈开来。

沿着卫都大道一直走,三年的光阴被压缩进这条通往学校的必经之路里。高三那年我走读,冬天清晨去上学,天空还是墨蓝色的。望着车窗外逐渐亮起来的彩灯和中国结,那时的我,正在倒数着高考临近的日子。后来,高考定格成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节点,路旁的彩灯也不再只为节日而亮起。夜幕降临后,音乐桥上行人如织。绚丽跃动的彩色音符,和小孩子蹦跳的脚步相得益彰。几年前冷冷清清的湖边,如今洋溢着无限生机与活力。穿着红色裙子直播的漂亮姐姐,带着音箱纵情歌唱的爷爷奶奶,晚饭后悠闲散步的一家四口,还有挥洒汗水夜跑的年轻人……远处乐声阵阵,身旁流水潺潺。我穿梭在他们中间,一阵清凉的风拂过,心中的焦躁也荡然无存。

一路信马由缰,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的家乡濮阳市,只是一座不到40岁的年轻城市。骑行所经之处,有鳞次栉比的新小区,有热闹红火的新商场,有新开通的快速行车道,一处处尽是这座城市成长的证明。

记得大一开学时,我自豪地介绍说我来自河南省濮阳市,在古时候,家乡有一个很文雅的名字叫澶渊。班上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仅有几个人回应说,地理课本上学到的中原油田,是不是在你的家乡呢?而今,家乡正在努力撕掉“只有油田”的刻板标签。她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之称,是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的“中华帝都”;她也因杂技表演《水秀》享誉中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杂技之乡”。随着濮阳东站的开通运营,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网络构架宣布落成。便捷的交通带给这座城市的影响,一定是不可估量的。

在我们的城市中,有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大学生。每年寒暑假,我们需要乘坐高铁往返于家乡和学校之间。去年寒假回家遇到大雪,从鹤壁东站下车的我,得到了“因道路结冰,濮鹤高速不能通车”的消息。我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在陌生城市的风雪里不知所措,心中只祈愿有一天回家不再是一场“冒险”。

如今,我又一次收拾行囊,准备远赴他乡、继续学业。就像那个人尽皆知的比喻:我们是天上的风筝,无论天空多么辽阔无垠,线的另一端始终是家乡。家乡永远是放飞的起点,是不灭的牵挂,是无私的归程。

列车载我驶向远离家的方向,我的心底不由自主地泛起一阵酸涩。也许,思乡是每个人灵魂深处的条件反射,每一次背井离乡,都会唤起压抑在言语中的哽咽。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每一次回家,她都会像母亲一样张开双臂,等待着给我一个大大的温暖的拥抱。

光阴飞逝如须臾,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我们亲爱的家乡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与她的故事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歌者。王静宇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