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
●夏粮总产量171.9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四大特色产业集群产值78.1亿元、增长8.6%,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06亿元、增长8%,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22家
上半年夏粮总产量171.9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四大特色产业集群产值78.1亿元、增长8.6%,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06亿元、增长8%,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22家;集中整治“六乱”、开展“六清”,推动农村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我市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考核居全省第一方阵……
上半年,全市“三农”工作发展势头良好,交出亮眼“答卷”。成绩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的精心谋划部署和全市农业农村领域党员干部、广大农民群众坚实的奋斗脚步。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突出针对性措施、实效性导向,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全力抓好粮食生产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田间风光无限好,稻波荡漾溢清香。眼下正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田间管理、防病治虫等各项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今年秋粮的产量和质量。8月26日,在范县杨集乡绿色水稻示范区,一架架无人机正在抛撒赤眼蜂球。据了解,此次投放的赤眼蜂球是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水稻螟虫卵期的优势天敌。该技术正是从源头上防治害虫,对降低农药使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和提高水稻产量,将起到良好的作用,达到绿色防控的效果。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河南省粮棉油主产区之一,我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夯实粮食丰收基础。据市农业农村部门农情调度数据显示,今年全市共落实秋作物面积392.91万亩,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秋粮生产目标。与上年相比,秋粮面积增加18.83万亩,顺利实现了“秋粮面积只增不减”。
秋粮是粮食生产的大头。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持底线思维,树牢风险意识,立足抗灾夺丰收,早研判、早谋划、早动手,指导群众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目前,全市夏玉米已进入灌浆期,水稻处于齐穗期,大豆处于结荚期,总体来看,秋作物田间长势良好。
“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的重要指示精神,全程做好田间管理环环相扣、防汛抗旱抓紧抓牢、病虫防控全面覆盖。”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运教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落实好“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组织各级农技人员包乡包村,开展面对面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同时,采取印发挂图、张贴标语、专题培训、电视宣传、微信抖音等各种有效方式,宣传普及科学用药技术,增强群众防病治虫意识,提高科学防治水平,为实现全年粮食丰产丰收保驾护航。
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
8月28日,记者走进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食用菌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大棚,大棚内香菇长势喜人、菌肉饱满,数十名工人正忙着采摘装筐。“一座大棚约有1万个菌棒,一个菌棒能产2斤香菇,除去人工、水电和购买菌棒等成本,每个菌棒的利润是2元左右,一座大棚净利润是2万元左右。”说起种植香菇的收益,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玉甫如数家珍。
赵家村食用菌基地只是我市发展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县域中心镇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四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为抓手,以乡村旅游带建设为纽带,强力推进农业延链、增效、融合发展。
坚持一县一业。高质量推进濮阳县优质强筋小麦、清丰县食用菌、南乐县肉鸡、范县优质稻米、台前县肉鸭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并充分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了农业由单一种植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发展。目前,各县区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坚持农头工尾。深入实施粮食精深加工、畜牧养殖加工、副食品加工、食用菌生产加工四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培养工程,今年上半年,集群产值78.1亿元、增长8.6%,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306亿元、增长8%。以现代农业强镇创建为抓手,在镇域进行全产业链布局,促进产业上下游配套、各环节协调,清丰县韩村镇新获批国家级产业强镇项目,全市累计达到4个。
坚持品牌兴农。持续培育壮大清丰县甘薯、南乐县西红柿、范县小龙虾等特色产业,全市新增绿色食品5个、“名特优新”农产品10个,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个。
杨运教表示,市农业农村局将坚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快“三链重构”,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年试验、示范新品种500个以上,积极帮助清丰县争创国家级产业园,抓好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建成运营5个县域中心镇农产品加工园区,四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50亿元,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0家。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走进濮阳县庆祖镇后郑寨村,一幅风光秀美、环境整洁的乡村田园风景呈现在眼前:宽阔整洁的水泥道路,见缝植绿的绿化美化,一栋栋别墅式两层小楼错落有致,休闲广场上文体设施一应俱全,村里还建设了人工湖、湖心亭,路洁、湖清、水美、岸绿的诗意村庄如同世外桃源。
后郑寨村的一幕幕场景,正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我市坚持高起点抓规划,聚焦重点抓整治,完善机制抓长效,以产业为支撑,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保障,细化举措,加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有声有色。
下半年,在加快乡村建设方面,我市将按照年初既定的目标任务,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巩固提升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成果,确保广大乡村实现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目标。
——以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市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8%、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5%。扎实推进农村户厕改造,确保完成省定4.8万户年任务,年底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8.6%、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9.47%。
——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抓好“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00公里以上。持续提升农村供水“四化”保障能力,深入实施“四水同治”。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9所,加快县级中医院、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三所医院”达标建设全覆盖。
——按照“五有七化”标准,坚持以项目为龙头,重点做好规划编制、设施配套、景观打造、产业发展、农村改革、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统筹推进“美丽小镇”“四美乡村”“美丽庭院”创建,打造一批示范乡镇、示范村,带动全市乡村由一处美向处处美、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
奋进的号角砥砺人心,振兴的步伐铿锵有力。我市将沿着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为抓手,全面推进“三农”工作,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奋力谱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记者 樊欣欣 通讯员 朱佳佳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