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科技引领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作者:  文章来源:濮阳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8-18 04:48:17   

开栏的话 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是在全市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历史时刻,在加快推动资源枯竭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省委书记楼阳生莅濮调研指示精神,突出资源枯竭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主题,为濮阳未来一个时期发展定思路、明方向,发出了“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强大动员令。即日起,本报开设《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抓重点促转型开新局》栏目,围绕资源枯竭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主题,紧扣全会安排的重点工作,组织记者深入一线调研采访,推出系列深度报道,为迎接党的二十大、顺利完成全年工作目标、进一步开创濮阳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习近平

一台外观平平无奇的大巴车,里面却别有洞天,车内设置超声AI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数字病理远程诊断平台、心电超声检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能随时随地为群众提供诊疗服务——这就是前几日,我市刚刚交付使用的首台类脑智能医疗车。

能够灵活移动是类脑智能医疗车的一大优势。“它相当于一个可移动的智慧医院。”濮阳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孔德兴介绍,如果群众在医疗车上检查出了疑难杂症,可以依托远程专家会诊平台,让专家协同智能诊断系统进行深度分析并给出精确诊疗方案,使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微信图片_20220818044802.jpg

濮阳市绿色化工公共研发中心实验室。

智能医疗车驶过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群众的生活将近距离地被科技点亮。而“科技点亮生活”只是我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结出的硕果之一,它背后投射出的是前瞻三十年的眼光。

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号工程”,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围绕现代化工、新材料、氢能、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发展,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抓好创新主体培育,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重视创新人才引育,构筑产业、技术、应用互动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以科技创新破局求变、赋能转型,以科技引领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搭建创新平台 促进协同创新

创新平台是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我市聚焦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制定《支持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八条措施》,重奖科技型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研发平台,着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整合一流科技资源,广泛开展协同创新,有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政策落地,企业受益。宏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河南省生物基化学品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围绕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需求,开展生物质组分分离、生物基化学品及生物基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的基础应用研究和前瞻性创新研究。目前,该实验室完成了河南省科技厅“一流课题”入库项目征集1项、自主立项研发项目3项;申请发明专利4件,发表高质量论文9篇;该实验室开发的生物基呋喃、生物基四氢呋喃、生物基甲醇等技术,经专家鉴定,工艺技术成熟可靠,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我们将继续搭建创新平台,扬优势、补短板、强能力,形成集聚创新资源的‘强磁场’。”市科技局党组书记雷灯照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做实做优,加快与市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的融合发展,加速人工智能医疗仪器设备在濮阳实现产业化。依托河南大学、中科院过程所等高校院所,加快合作共建河南省龙子湖实验室。持续推进中国石油大学濮阳联合院、河南工业大学濮阳研究院建设。加快异地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实现科技成果离岸孵化、项目濮阳转化。加快国家级孵化器二期建设,年底前争取每个县区建成1家孵化载体,力争全市新增省级研发平台10家以上、市级研发平台25家以上。

培育“一流主体” 赋能企业发展

全市696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有368家;实施“春笋行动”,培育科创型小微企业127家;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2家……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创型小微企业增量提质“春笋行动”,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用企业的小切口打开全域创新的大局面。

“我们在全省率先推出科创型小微企业科技服务专员制度,从全市范围抽调精干力量39人,进驻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协助制订科技规划、申报科技项目,助力企业创新发展。”雷灯照说。

雷灯照介绍,下半年,我市要重点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年内力争新增科创型小微企业80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与此同时,分层分档建立研发活动企业培育库,推动规上工业企业以“四有”为标准实现研发活动全覆盖,确保年底覆盖率达到50%。

抓好成果转化 推动产业升级

鹏飞万里,乘风而起;龙跃九渊,凭水借力。

我市将与高校院所合作作为增强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突破口,积极培育适宜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产业化的“土壤”和“阳光雨露”,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蔚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发完成的“橡胶促进剂M微化工连续流生产技术”列入工信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指南》,并建成国内首套万吨级生产线;盛源集团在北京建设离岸研发平台,组建产业研究院,与中石化、中国石油大学联合开发13万吨/年聚碳酸酯项目,采取的非光气法聚碳酸酯生产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我省化工新材料领域空白。

今年上半年,我市共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12场,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4.93亿元。我市将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重大科技需求,推出一批创新课题,联动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20项、“揭榜挂帅”项目3至5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项,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引导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牵手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搭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促进先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力争年内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8亿元以上。

引育创新人才 优化创新生态

事业激励人才,人才成就事业。

我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扎实做好“引、育、留、用”四篇文章,完善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全力构筑科技人才高地。

——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提高引进人才的便利度。聚焦我市重点企业、创新平台、科研院所科技创新需要,常态化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能够解决关键科技问题的高层次人才。

——推进市内外高校与我市企事业单位、科研平台组建产学研用联盟,培养科研创新人才。同时,积极开展中原学者、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申报工作。

——加大对创新人才表彰奖励力度,配合市人才办评选年度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科技创新明星企业家、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人才,树立注重科技创新、注重成果贡献的鲜明导向,在全社会营造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浓厚氛围。

“我们将用好用活‘1+14’一揽子人才政策,实施‘濮上英才集聚计划’,积极申报河南省‘中原英才计划’和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等高能级人才引育平台,注重柔性引进人才,着力构建创新能力强、领军带动作用突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雷灯照表示。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在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我市聚焦“四个面向”,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创新蕴藏的巨大潜能,奋力谱写中原更加出彩濮阳新篇章,以实干实绩实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记者 王庆红 通讯员 温兴轩 文/图




责任编辑:刘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