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特车
连续10年蝉联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装备50强
先后获得国家专利174项
开发新产品300余种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0余项
7月22日,记者走进中原特种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原特车”)厂区,一辆长14.2米、宽2.6米、高4.42米的庞然大物呈现在眼前,据中原特车总经理孙占鸽介绍,这款大功率冲砂修井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其拥有的“三合一”功能在国内特种车辆领域尚属唯一。
“三合一”指的是将原来的修井、洗井、节流压井三项功能整合到一起,原来需要三辆特种车轮流上阵施工的活儿,现在一辆车就能干了,为用户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成本;大功率指的是该特种车辆由原来车辆的大钩负载40吨左右提升至135吨、泥浆泵功率由原来的145千瓦提升至300千瓦,施工效率明显提升。
能做到这样的提升,源于项目组与用户沟通了将近2年时间敲定机械参数、历经3个多月反复修改施工图、历经2个多月开展试制生产,基本成型后又用7天时间进行仿真模拟实验。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建业表示:“该特种车辆的底盘、滚筒、冲砂泵等核心部件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为增加稳定性,我们还给车辆增加了拓宽型支腿,这都属于技术创新。目前我们正在做最后的静态试验,预计8月中旬通过海运出口至哥伦比亚。”
像这样“身怀绝技”的特种车辆,在中原特车还有许多:固井水泥车、洗井清蜡车、采油车、洗井车、车载钻机、纯电动修井机……它们各有特长,能满足客户的苛刻需求,身价也不菲,大都在百万元以上。
据孙占鸽介绍,中原特车的前身是中原油田特种车辆修造总厂,当时特修厂的主要业务是维修中原油田的特种车辆,厂里维修过的车辆不计其数,许多车辆还是从国外进口的。1988年,中原油田从美国进口的一套压裂车组大泵出现了问题,如果更换进口配件要花180万美元。后来公司和北京一家研究所合作,自己制造配件,只花了180万元人民币。也正是从那时起,创新的种子深深埋进了中原特车人的心中。
凭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优势,中原特车曾连续10年蝉联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装备50强企业,产品不仅销至国内陆上所有油气田,更覆盖了美国、加拿大、土库曼斯坦等30余个国家的石油公司,成为集科研开发、石油装备制造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并承担了多个国家石油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
打开“国家汽车产品公告目录”,从中可以查到180余种中原特车的产品。“我们每台车都有特殊功能,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在技术上有突破,我们就会马上申请专利。”中原特车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周德如说。自成立以来,中原特车先后获得国家专利174项,开发新产品300余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0余项。
近年来,随着世界发展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持续放缓、产业链供应链运行受阻,油气田的钻机、修井机、动力装备等需求骤减,也影响了中原特车的产品销售。面临困境,中原特车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持续狠抓技术创新,努力实现“涅槃重生”。
2016年,公司研发成功的首台纯电动抑尘车,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成为国内首创。
2021年,公司抢抓国家发展氢能产业的窗口期和濮阳谋篇布局氢能未来产业的机遇,和国内知名团队合作,积极研发、生产氢能设备,目前已完成大型水电解氢氧发生装备产品的生产。该产品技术先进、能量转换率高,集新能源、节能、环保于一体,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目前产品已经在内蒙古阿拉善进行试验,效果良好。记者 段利梅 文/图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