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健全“党建+网格覆盖”机制,织密社会救助组织体系
●健全“党建+联系服务”机制,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健全“党建+教育培训”机制,及时响应救助诉求
●健全“党建+社会监督”机制,确保社会救助公平公正
今年以来,我市紧扣“五星”支部创建,健全四项工作机制,深化“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高质量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31.3万脱贫人口中享受农村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的有6.9万人,占比达22%;全市2.8万监测人口中享受农村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的有1.95万人,占比达69%,织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对于稳定社会大局、提升居民幸福感等具有重要意义。
自6月份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我市决定大力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活动,全面构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五星”指共建共享星、平安法治星、幸福和谐星、宜业兴业星和支部过硬星,创建“五星”支部的重点任务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服务社区群众、维护和谐稳定和建设美好家园。
202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为服务社区群众、维护和谐稳定等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以来,我市组织、民政等部门持续深化“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全面助力“五星”支部创建。
健全“党建+网格覆盖”机制,在农村健全“村、小组、街巷”三级网格体系,在城市织密“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院)党小组”三级组织网格,以党建网格为依托,织密社会救助组织体系。
健全“党建+联系服务”机制,将走访、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列为村(社区)党组织重要工作内容,开展常态化走访重病重残家庭、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家庭、低收入群体家庭等,全面掌握困难群体生活状况,及时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变被动求助为主动救助,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健全“党建+教育培训”机制,统筹“万名党员进党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轮训、乡村干部“导师帮带制”师说课堂、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宣讲活动等,提升基层社会救助能力,做到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及时响应救助诉求。
健全“党建+社会监督”机制,规范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做好村务政务公开工作,把救助对象、致贫原因、享受人数、保障标准,以及办理条件、程序要求、监督电话等内容进行长期规范“晾晒”,打造“阳光救助”,防止挤占、挪用和截留社会救助资金,减少错保、漏保、骗保现象发生,确保社会救助公平公正。 记者 段利梅 通讯员 王宏伟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