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通聚源公司年产13万吨聚碳酸酯项目填补国内非光学熔融酯交换技术自主研发空白,蔚林新材料公司“面向复杂反应过程强化的微化工系统创制与工业示范”技术荣获中国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近年来,我市通过政策引领、机构支撑、集群发展、金融支持、人才招引等保障方式,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擦亮“创新之城”的底色,为促进科技研发、高新技术落地注入强大动力。
风起龙山,潮涌龙都。
从坚持“项目为王”“企业至上”理念,到“能力作风建设年、工业项目建设攻坚年、招商引资突破年”引领,再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稳居全省营商环境第一方阵、“一码集成”实现“一照准营”等企业登记注册便利化获国务院督查激励,龙都濮阳打造创新政策高地、发展沃土的画卷正绚烂铺开。
奔跑的力量,来自创新发展;跨越的动能,源于政策引领。
我市着眼于解决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相继出台多项保障政策,为企业研发创新和高科技项目落地“放深水”“养大鱼”。
《濮阳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濮阳市支持平台建设八条措施》《濮阳市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暂行办法》《濮阳市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增量提质“春笋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濮阳市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增量提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濮阳市支持双招双引促进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措施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政策引领,为濮阳创新发展夯实了基础、指引了方向,科研院所活跃起来了,企业研发激发起来了,创新、创业、创造氛围日渐浓厚。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创新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更是你追我赶的热潮。
统筹推进机制日趋完善。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发挥统筹规划和高位推动作用;优化调整市科技局内设机构,增设化工与新材料、新能源与未来产业等产业科;修订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与评价办法,赋予科技创新10分考核分值;汇聚各方力量,强化科技、教育、人才、产业、金融协同,全力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评选并奖励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创型小微企业——“科技之星”。
集群发展态势越发明显。立足先进实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高端人才引进培育等职能,拓展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动创新要素优化配置,集聚研发平台40家、链接检验检测中心3个,为新型化工、生物基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相继组建河南生物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聚碳新材料产业联盟、氢能产业联盟,联盟成员包括生产企业、配套服务企业等相关单位,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创新是培育新增长点的“发动机”,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磁场”。
支持创新发展,要拿出真招、实招,要让广大市场主体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让社会各界有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2021年市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增长41.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6%。全市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培育基金、示范区天使投资基金等11支,规模40.92亿元。其中,中原证券、濮阳市投资集团、范县、盛源集团共同发起设立盛通聚源创业投资基金、金鼎盛源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7.2亿元。
引金融活水,“知产”变“资产”。中原银行濮阳分行、中国银行濮阳分行、郑州银行濮阳分行相继推出科技贷款产品,提供专利权质押等知识产权质押类综合金融服务,让“知产”变“资产”,蓄积科创力量,激发经济活力。
种上梧桐树,巢暖凤凰栖。我市先后柔性引进两院院士7人、高层次人才33人,建成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7个,建立博士后工作站2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9个,现有上站博士后36人、出站留濮工作博士后16人。
同时,依托濮阳市绿色化工公共研发中心,我市将兴建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三维仿真化工技能实训基地,涵盖石化行业HSE、基础实验、单元操作、仪表及控制等实训。
“实训基地注重实操性,可以短时间内实现由行业新手到成熟技工的转变。”蔚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飞表示,“我们公司技术领先、产品畅销,建设新生产线、招聘新工人成为常态。其中最头疼的莫过于工人培训,费时费力,效果还不明显。三维仿真培训将一举解决这个难题,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越来越好的创新发展环境,正在给这座城市换道领跑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大、更多、更好的新机遇!记者 张西恒 通讯员 杨军
新闻热点